喜看利川荒山变“银行” 农村新报讯 记者 彭翠楠 通讯员 欧阳长远 刘洪浩 蒋姮 牟联文
初夏时节,走进利川市沙溪乡大坪村,乱石遍布的山坡上,一排排齐人高的树木在清风中摇曳生姿。树下,有农妇在中耕除草。走近询问,除草的大姐自豪地说:“这不是树,这是我们种在山上的‘银行’!”
踏破铁鞋 游子返乡寻方治穷根
沙溪乡,曾是利川市西南山区有名的穷乡僻壤。在外闯荡10多年的刘汉蓁看到老家依然贫穷,立志要改变家乡面貌,可是在干旱、贫瘠的荒山荒地上种什么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刘汉蓁接触到四川省林科院的专家,得知青川县正在大力发展木本油料作物—— 山桐子。他早年去过青川,“我们村也有这样的野生红果果树呀,是否可以靠这个致富?”
他背着背包到四川、陕西等省考察数十天,发现山桐子土榨食用,在四川已有上百年历史,能不能规模化生产?带着这个问题,他去上海拜访了市粮食科学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陈慧。陈慧研究山桐子十多年,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山桐子树浑身是宝,木材质地优良,果实亩产达1000-3000公斤,可以榨油,出油率达26%-36%。山桐子油的脂肪酸成分比较合理,亚油酸平均含量高62.9%,做高档保健食用油,前景广阔。”
带地入股 三千贫困户“甩贫帽”
贫困山区,观念陈旧,要说动乡亲们谈何容易?“种点苞谷,好歹还收点粮食,种山桐子,卖不出去咋办?”顾虑重重的村民迟迟不愿行动。
刘汉蓁决定先干给大伙儿看。2015年11月,他注册了旭舟林农公司,在大坪村流转了200亩荒地,成立了山桐子种植合作社,按每亩50株的标准,在山坡上种满了山桐子。
“种山桐子既提高了利川的森林覆盖率,果实还可深加工,应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市长张涛从中看到了前景,马上决定:种1亩山桐子享受1500元的退耕还林补贴,还可以配套硬化基地的公路。
市政府的政策引导,周边村子纷纷响应。刘汉蓁顺势推出了他的基地建设“631模式”:农民带林(耕)地入股,占股60%、公司占股30%、村集体占股10%。
大坪村61岁的村民关金云带地入股后,去年就到了基地务工,每个月挣1500多元工资,逢人就说:“到60岁了还能挣这么多钱,以前做梦都没有想到过!”
多赢的模式带来基地快速扩张。现在,全市5.6万亩山桐子基地都以村为单位建起了山桐子专业合作社,3千多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为山桐子种植合作社社员,甩掉了贫困帽子。
前景广阔 贫瘠的荒山变成绿色银行
在刘汉蓁的眼里,这漫山遍野的山桐子基地,就是村民的绿色银行:进入丰产期前,一亩山桐子总投入需1300元,5年后即进入50年左右的丰产期,年平均亩产5000斤果子,可出油约1000斤,每亩最低有1万元的收入。它的木材、油粕都还可以卖钱。
刘汉蓁聘请了专家团队,对山桐子的全产业链展开了研究。他们从全国搜集到了30多个品种来优选,采用无性育苗技术育苗,一个优良品种的芽头育出20万株种苗。用野生山桐子榨出的10吨山桐子油已送到西安、武汉、上海等地的科研机构进行萃取、分析,以完善向国家卫计委申报新资源食品认证的资料。他计划在利川建设全省最大的山桐子苗圃、种植和加工基地。
恩施州委常委、利川市委书记沙玉山期待山桐子产业能迅速发展壮大:“种植山桐子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又切合利川绿色发展的实际,是利川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这样的产业,利川希望多多益善。”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1970-01-01/36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