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规模经营的监利实践——看兴华农机合作社如何种田 农村新报讯 记者 徐思弘 通讯员 杜巍
全程机械化树标杆
监利,全国水稻生产第一县,遍地都是种田的老把式。“在这里推广全程机械化种田,可不是件容易事。”8日,在黄歇口镇兴华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毕利霞在育秧大棚里检查秧盘,笑着对记者说。
2009年,毕利霞和身为农机手的丈夫夏卫华邀约几位伙伴,成立黄歇口镇第一家合作社——兴华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广全程机械化种田。
“当时总是求着为别人代耕,得不到信任。”毕利霞意识到,说得好不如做得好,要改变人们习以为常的种田方式,必须做好“示范带头”。
2010年,合作社以每年300元/亩的租金,拿下300多亩交通不便、水利设施不好的低洼田。毕利霞想在这些别人看不上眼的差田上,做全程机械化示范。
合作社六个服务部门分头协作、各司其职,实现了机耕、育苗、机栽、机防、机收、销售“六统一”。
很快,示范的魅力开始显现:买农资,合作社享受团购价,买尿素一吨就比农户少花近百元;土地集中连片后全程机械化作业,效率高了,人力省了;工厂化育秧,种少苗齐。新式种田提高了复种指数,“单季改双季稻”,每亩增收500元左右。
周边的农户动心了,主动找到毕利霞,有的要把土地交给合作社,有的要购买服务。2014年,合作社流转土地规模迅速扩大,达到3800多亩。
毕利霞清楚地意识到,规模经营必须“适度”,她留下2625亩核心示范基地由合作社经营,其余土地还给农民种植,合作社提供服务。“摊子铺得太大,管理成本高,经营粗放,比较效益就会下降。”毕利霞坦言,两千多亩是符合合作社实力的最佳规模,去年产生纯利润达130万元。
对于兴华合作社来说,精彩才刚刚开始。近两年,合作社一帮新农人不断外出“充电”,带回绿色生产的新理念,义务当起了环保宣传员。
黄歇口镇的部分田块,一亩田要施用40斤以上化肥。化肥用量年年递增,增加了成本,板结了田地。合作社冬季免费为农户发放红花籽,作为绿肥下种提升土壤有机质,来年提供翻耕服务,一举多得。
毕利霞说:“虽然我卖农资,但不希望农民多用化肥。破坏土壤就是夺子孙的饭碗。农村种田的老人多,需要我们这些新农人为传播种田新理念尽一份力。”
“地还是农户的,收成也是农户的,合作社只提供全部环节的社会化服务。”8日,毕利霞如此形象地解释服务托管模式。
黄歇口镇是产粮大镇,种田主力年纪普遍在五六十岁以上,经验丰富,却体力不足。合作社提出“一个电话,服务到家”的口号,农户可选择“全托”或“半托”。从工厂化育秧、农机服务、病虫害防治,到农资供应、粮食烘干和秸秆回收,服务贯穿全产业链,明码标价,自由挑选。
黄歇口镇黄歇村农民左铁生,年过六旬,仍种着一大家子的30亩粮田,时常感到力不从心。仅请人插秧这一项,老左就有不少心酸的回忆。“30亩田栽秧,要请工20多人忙上两三天。前年,一位太婆中暑晕在我田里,我负担所有医药费不说,还担惊受怕。”
听说有“田保姆”帮忙,老左尝试买服务。这一试,试出了惊喜——春耕时节,人在田埂上,机械请下田,大半天就完工,省时,省力,省心!“这样种田,我老汉还能多种几十亩哩!”左铁生乐呵呵地说。
农民买服务,不仅求一个轻松,更要一个实惠。
周老嘴镇中河村种粮能手夏良红,算过一笔账:以一亩中稻为例,自种成本有种子60元、育秧30元、耕整70元,加上农资、收割,合计820元。若交由合作社全托管,育秧插秧260元、耕整70元、农药化肥300元、收割70元,加上运杂费等,共计600元。“托管节约成本220元/亩,人还落得轻松,我的合约一签就是5年。”夏良红说。
合作社对服务态度、服务质量赏罚分明。接到投诉,扣除农机手费用;被农户点名表扬,则有奖励。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1970-01-01/36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