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故乡的歌声呵,悠远流长


故乡的歌声呵,悠远流长    农村新报讯 湖北随州 李旭斌

    我出生在随县吴山新集村三组,当年为唐镇区吴山公社联合大队第三生产队。我们三生产队由曾家畈、大堰两个小自然湾组成,地处随县与枣阳的分水岭。这道岭也是随县与枣阳说话口音的分水岭。
    我们湾西两公里就是枣阳的地界,北走18公里便是河南的地界。分水岭两边的居户虽然近在咫尺,语音截然分明,流向随县水系这边的人为随县口音,流向枣阳水系那边的人偏枣阳语音。两边的人亲连亲、地挨地,交往密切,可语音始终随水而分。
    曾家畈湾子里的人爱唱,男女老少爱哼唱曲子戏(曲剧)和民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文艺活动十分活跃,全生产队不足40户,100多人中,爱唱者竟有50多人。那时候村宅、田间地头、山上、路上几乎天天都有歌声。人们劳作中唱歌、走路唱歌,放牛的在山上唱歌。每到插秧时节,这块田里唱、那块田里应,满田畈都是歌。歌声一响,人们对生活、劳动的热情和蓬勃往上的积极性,都被音韵充分调动起来了。春节前后更是热闹,每年从腊月开始每晚都锣鼓唱歌,过了大年初一,龙灯、高跷、旱船、狮子等就开始你来我往,走村串户,一直玩过元宵节。大人们生活在歌声里,孩子们成长在歌声里。
    1965年之前,湾子里曾自发组合了一个民间曲剧戏班,生、旦、净、丑角色齐全,文场、武场乐师都不少。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曾家畈排演的曲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曾火爆吴山、唐镇及挨近吴山的枣阳一带。100多人的小生产队上演大戏,可算乡村文化的奇特现象。
    当年的老队长胡志保,喜爱打锣鼓,跑旱船、唱秧歌。而且他嗓音好,会的段子多。文革时,有人批判他唱过《十八摸》。村民李明兴会唱的民歌有300多首,各种曲牌100多种,一直是乡间跑旱船的主角。村民沈兆仓,在民间唱孝歌几十年。我父亲李明安当年在曲剧戏班子里唱净行和丑角,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担任新集村(原联合大队)主任、书记。由于书记爱好文艺,村里集聚了许多民间艺人。
    而大堰湾,连孤老太、单身汉算一起也只有11户人家,农闲时节只要不是雨雪天,几乎每晚都是板子响、弦子(胡琴)叫,张尚武的曲胡拉得好,吕子继的三弦韵味足,沈祥朝擅长男旦、李明兴擅长老旦、潘明发擅长老生,李明安喜欢唱丑角、净行。大家往门前的场子上一凑,戏就开始了。四边村子的戏曲爱好者听见了,时常也会赶来听戏或参与几曲。
    岁月如隙而过。如今,湾里的年轻人多半出外讨生活了,只有逢年过节,那些熟悉又亲切的歌声才又回荡在岭上岭下,让人回味无穷。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田间地头
下一篇 :母亲的存折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