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山乡的路


山乡的路    农村新报讯 湖北随州 李旭斌

    我的老家在随州边镇吴山一个叫曾家畈的小山村。那里山高,有“小武当”鸡鸣山;路远,距随州城160里。上世纪50年代没有直通的车道,60年代有简易车道但不通客车。
    父亲从50年代初就开始担任基层干部,那时候到县城开会从来都是起早摸黑紧走快赶。有一次父亲开完会已是下午三点,刚起步回程,天上飘起了雪花,他越赶得紧,雪越下得大,走到深夜他迷了路,好不容易找到一户人家,敲开门一问,才知道那里是华宝。好在那户人家也姓李,父亲凭着会唱几句曲剧戏竟然混上了吃喝,还认了个本家。
    在我的记忆里,知道县城(那时叫随县)的方向那是1966年,由于兴修吴山水库,7岁的我随母亲乘坐生产队的牛车来到吴山,我指着向东而去的一条土路好奇地问母亲:这么长的路是去哪里?母亲说那是去县城的路,很远很远。于是,随县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成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充满神秘和神奇。
    70年代初,家乡通客车了,那客车其实是拖货的卡车,在车屁股上挂个钢筋焊的梯子,乘客在乘务员“慌什么?别挤!”的吼叫声中手脚并用爬上车,然后手扶车厢板站在车上。尽管顶烈日、迎风雪,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总算是车轱辘驮着人们飞跑起来了。还有,车上写着“随县”的红字牌,随时都在告诉所有的山民们:这辆车来自县城,它可带你去那个“遥远、神奇”的地方。
    第一次到县城是1974年的暑假,我是坐拖拉机来的。有拖拉机坐已经不错了,当碰到同学时还得意地一招手。
    70年代中期,真正的客车终于开到了家乡。客车每天发一趟,人满为患,乘车人必须要做走得了、走不了两手思想准备。后来小客车改为两节的大客车,两节的大客车还是赶不上乘客日益增多的需求。
    随县改名随州市的五年后,三合店一位姓汪的老乡率先买了一辆客车,从此我的家乡到随州每日有了第二趟客车。过后的几年,私家客车如雨后春笋,已经满街都是了。人们忘了乘车难,却感觉到了行路难。行走在坑坑洼洼的沙石路上,车在路上跳摇摆舞,人在车上唱摇篮曲,遇点雨雪就断路,常有车陷路中,一堵就是老半天。来去一趟随州几乎等于经历一次苦旅。
    往吴山的水泥路是90年代末期通的,到2005年,路已经修到了我那偏僻的家乡。
    那年父亲去世,时逢连阴雨,村口到家门这段泥巴路使我们伤透了脑筋,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请来8辆车拉沙垫路才将老父送上山。家门口这段路成了我最后的一点遗憾。三个月后,我接到了村邻的报喜电话:通村水泥路已修到了你的家门口了。
    如今,水泥路早已将我相距160里的两个家门牵在了一起。
    春节就要到了,儿子开着自己的车同我们一起回乡下。进村时妻子感慨不已:乡里的变化一天比一天快,十几年前我们天天住这里时,村里人谁个想坐自己的车走水泥路,那一定是大白天说想上天的梦话。从坎坷的山路,到坡大弯多的通乡公路,又到宽阔、平坦的国道,我们的祖国也像这段里程:从一穷二白到艰苦奋斗,再迈向强大,走向辉煌。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拖拉机
下一篇 :年味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