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鲟鱼上岸之后


鲟鱼上岸之后    农村新报讯 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胡胜芳 通讯员 黄善君

    清江鲟鱼是远近闻名的河鲜,清江宜昌段上下11万网箱一年出货3万吨,产值7.5亿元。为保护清江环境,省政府一声令下,2017年12月底网箱全部拆除,3500名鲟鱼养殖人何以为生?这道鲜美河鲜还能留在餐桌吗?近日农报全媒记者沿清江两岸踏访,追寻鲟鱼踪迹——
清江高坝洲和隔河岩库区工程竣工后,清江形成了大面积水域,失地农民纷纷发展网箱养鱼。2017年,长江永久性禁渔,清江库区网箱养殖彻底拆除。1670户、3500名渔民上岸安家,在陆地上分区域建成了生态环保养殖基地。过去分散养殖,不仅对环境造成破坏,还对清江通航造成影响,现在渔民们搬迁上岸后由大户统筹,规模养殖与环保配套,产业得以健康可持续发展。

  网箱转身成“豪宅”

    5月12日上午,在宜都市红花套镇的湖北天江渔业有限公司的大溪鲟谷基地内,总经理古平光正在忙碌,员工在他的指导下,正在给鱼池内的鲟鱼进行分家,“池子里的鱼量过多,遭遇高温便会死亡。”
    占地103亩的大溪鲟谷基地,坐落在红花套镇大溪村的一个峡谷里。这个由40个特大圆形鱼池形成的气势恢宏的养殖园区,先后安置了800多吨从清江库区迁徙上岸的网箱养殖鲟鱼,让28户鲟鱼养殖户顺利上岸安家落户;这些鱼池,为清江库区鲟鱼集中上岸腾出了足够的空间。
    古平光这个果敢的汉子,去年年初,根据国家环境保护的要求,在当地政府的部署下,积极着手鲟鱼上岸的准备。他利用国家拆除清江库区网箱的补偿费、大灾重灾救助费、贴息贷款等配套资金,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了大溪鲟谷基地。“大溪鲟谷集养殖、加工、休闲、旅游等于一体。”古平光说,经过4次沉淀池过滤、4大家鱼净化、水生植物配套等生物治理,“水能被循环水利用。”
    40口大型鱼池被造型别致的围墙规划成一个整体,圆形鱼池周围种的是芭蕉树,芭蕉树下种植密密麻麻的草坪,不经意间,这里成了宜昌农旅融合的示范基地。前来大溪鲟谷参观的游客,形象地将这些大型鱼池称作是“鲟鱼的豪宅”。同时,新建成的多功能一体化的鲟谷成为清江库区鱼类安置的范本之一,“现在的大溪鲟谷基地替代了过去800个鲟鱼网箱,搬迁搬出了质的变化。” (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

  鲟鱼上岸渔兴旺

  “随着大溪鲟谷旅游、休闲功能区的启动,现在的养殖规模比原来的合作社扩大了20%。”古平光说,合作社的69户养殖户上岸之后,仍旧是养殖能人。
    长阳县城管局长韦建告诉记者,截止去年12月20日,长阳县共清理网箱7万多只,宜都市共清理网箱近4万只,清理865个水上操作房,504艘渔船彻底上岸。清江库区内的长阳1070户渔民、宜都市600户围栏网箱养殖户全都上岸。
    1670户渔民、11万个网箱彻底上岸后,鲟鱼养殖产业继续发展。长阳县养殖大户丁天艳在磨市镇、姚原森在大堰乡、沈宏民在渔峡口不约而同地扩大了养殖规模,“产业搬迁上岸,延续着搬迁不灭产业的初衷。”
    5月12日下午,在长阳渔峡口镇,沈宏民笑称自己成了“搬家户”,先是从清江库区的高坝洲搬迁到隔河岩,发展到了520个网箱的规模;清江库区全面禁养令出台后,他又在渔峡口镇梁山坝村利用拆迁补偿款200多万元,加上多年积蓄,共投资400万元,建起了27个大型水泥池,“几次搬迁,把产业越搬越大。”现在,他的这个容量6000多平方米的养殖区,正囤积着库区搬迁过来的22.5万公斤鲟鱼。

  产业链越拉越长

    在红花套镇的湖北清江鲟谷科技公司的渔洋溪库房内,小则几十斤重则200多斤的鲟鱼,正在池内成群结队欢快觅食。
    工作人员马敏告诉记者,清江鲟谷是一个以生产鲟籽酱为主业的企业。去年4月至12月,网箱陆续上岸期间,公司共计投资3300万元,以保护价收购了130多户的鲟鱼共1337吨;产鱼子酱10吨,加工销售鲟鱼621吨,直接带动当地110多人就业。
    据介绍,清江鲟谷新址正在建设中,工程投资10亿元,将建设工厂化养殖车间、鲟博馆、鲟鱼主题公园,以及特种渔业养殖、活鱼交易市场、湿地公园、康养小区、配套生活设施等。新址的建设不仅为清江鲟谷的鲟鱼建设新家,化解密度过大的问题,还延伸了产业链,“产业规模将扩大90倍。”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清理 红花 休闲 芭蕉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