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听蛙声——荆门东宝区农民刘祖金创富小记 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文凯 通讯员 刘洋 刘晓金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笔下的名句,也是眼下荆门市东宝区栗溪镇胡畈村二组金满蛙类生态养殖家庭农场的真实写照。
7月18日上午,农村新报全媒记者来到该农场,养殖源头的山泉汩汩,一块块梯田被轻薄的纱网覆盖,正在孕穗的水稻伫立田间,稻田四周的水沟中长满了浮萍和水草,成群的幼蛙聚集在外围的一圈木板上进食。“现在温度高,很多青蛙都躲到水稻下面凉快去了,傍晚的时候这上面可是密密麻麻。”正在准备饵料的农场主刘祖金对记者说。
今年55岁的刘祖金,原本和乡亲们一样以种香菇为主。2011年,他偶然在杂志上看到蟾蜍养殖保证回购的广告,决定试一试。但蟾蜍养好后,当时承诺回购的商家却不见了。
养殖蟾蜍亏了钱,刘祖金却发现当地的气候环境适合蛙类养殖,他将目光转向青蛙。2012年,刘祖金拿出4分地尝试养殖,但由于技术不过关,成活率不高,再加上蛇、黄鼠狼等天敌危害,当年7万蛙苗最后只剩下了几百只种蛙。
2013年,刘祖金到湖南、四川等地学习青蛙精养技术,并扩大养殖规模,当年收获颇丰。1斤青蛙在市场上卖到40元,还供不应求,国庆节前后就卖完了。
青蛙“精养模式”的效益虽高,但是它的弊端却很快暴露出来:粪便堆积在池底,无论怎样换水,水质都很难改善。
2014年开始,“蛙稻共作”模式进入刘祖金的视野。他将本地无污染的山泉水引入梯田,水源源不断,而且稻田之间有落差,稻、蛙都在活水里生长。水稻给了青蛙栖息地,还能吸收青蛙排泄物作为养分,青蛙则消灭了稻田里的虫害。除了自己稻田里的害虫被青蛙吃光光,刘祖金还竖起了诱虫灯,将周边的蚊虫吸引过来当作青蛙饲料,另外再用麦麸养殖无菌虫作为饵料。
经过几年摸索,刘祖金掌握了一套较为纯熟的养殖技术,青蛙成活率达50%以上。目前家庭农场有20亩蛙稻,还配套有成蛙越冬大棚和幼蛙池。“一亩最高可产2000斤成蛙,按照每斤20元的平均价,每亩的养殖收益可达4万元。”刘祖金说。“稻是泉水稻,蛙是泉水蛙,都是绿色生态食品,市场潜力还很大。”刘祖金说,他刚注册了“溪蛙香”商标,计划打造蛙稻品牌。他还打算成立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民一起发展“蛙稻共作”模式,统一供苗、统一销售,让大伙都富起来。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1970-01-01/31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