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西“立体就业”观察 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张静 通讯员 吴华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作为集“老、少、边、库”于一体的国家重点贫困县,郧西县积极探索就业扶贫的新路径。劳动输出,能人回乡,培训技能……郧西县在就业空间、就业群体、就业渠道、就业方针上,构建“立体就业”新模式,唤醒了大山里的经济活力。
政府牵线送出去
“有了农民工服务工作组,我们出来打工心里就踏实了。”8月25日,在深圳欣旺达电子有限公司,来自郧西县香口乡上香口村的闻显兵感叹。多年在外打工,他和妻子一个在广州一个在深圳,今年年初,闻显兵经郧西驻深圳劳务协作服务站“牵线”,成功调到深圳,成为妻子的同事,如今夫妻二人工作生活都在一处,生活费用也减少了,两人一个月净收入有6000多元。“贫困劳动力,普遍年龄偏大、技能缺乏、文化程度不高,找工作常常存在很大困难。”郧西相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4月,人社部将郧西定为劳务协作试点,政府为贫困人员与广东省四市“牵线”,把富余劳动力送出大山。自2016年以来,全县组织县外劳务输出共计1.2636万人,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
促就业还要稳就业。两年来,郧西在各个乡镇成立了10个精准扶贫工作部,组建了郧西县农民工服务中心等机构,帮助农民工对接劳务需求。在外还设立劳务协作服务站,成立流动党组织,搭建了一条劳动力外出打工绿色通道。
扶贫车间留下来
7月9日上午7时,郧西县店子镇七里沟村留守妇女高时梅像往常一样,为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做完饭,就骑着摩托车,到邻近的大坝塘村润福塑胶制品有限公司上班。
以前高时梅和爱人常年在外地打工挣钱养家。有了孩子后,高时梅不得不留在老家照顾孩子,她虽有心找活干,但是赚钱的门道却不好找。
去年,村民祝东龙在大坝塘村建起“扶贫车间”,现已招收周边56名贫困村民在厂里就业。高时梅就是其中之一,在家门口打工,她每月能挣3000元左右。
“为切实让贫困家庭劳动力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我们按照‘一村一品’思路进行统一规划、设计、运营,目前全县已投资7000多万元,建设‘扶贫车间’100多个。”郧西县委相关负责人说。如今,扶贫车间已遍布郧西广大农村,吸纳了一批留守妇女、残疾人以及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在扶贫车间务工,有效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
扶智传技立起来
今年初,郧西县和武汉技师学院、十堰市高级技工学校联合举办郧西扶贫班,输送100名贫困家庭学生入校接受免费职业教育,通过系统的专业技术学习,让百名学子掌握一技之长,实现“毕业即就业”。“稳定就业要从娃娃抓起。”郧西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6年起,该县利用与广东省合作进行劳务协作试点的机遇,向深圳第二高级技工学校输送了52名贫困家庭学生接受4年制免费职业技能教育。2017年,郧西县又与武汉、十堰的3所职业技术院校合作,联办郧西县精准扶贫中职班、劳动预备培训班,118名贫困学生入校接受免费职业技术教育。
该县启动了“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在村干部和青年农民中选拔人才,免费输送到高校脱产学习专业知识,先后培养乡土大学生108人,并出台扶持学员创业助推脱贫攻坚的十条措施,激励大学生创业创富。
引回能人带起来
连日来,位于郧西县店子镇大坝塘村的润福塑胶制品有限公司人影绰绰,工人们忙着生产网络变压器。“5月份才投产,目前产值有100多万元了。”公司负责人祝东龙说。
店子镇镇长刘宁介绍:“通过示范效应,激发和带动一批农民树立创业意识,主动创办产业脱贫致富。”“煤老板”徐尤建回乡担任涧池乡谢家坪村党支部书记后,投资330万元,建成千亩药用皂荚示范基地,组建了皂荚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发展皂荚1500亩,为村集体和农民建起了“绿色银行”。
乡村振兴需要财力,更需要人才。为了让“打工经济”转型为“郧西本土经济”,该县制定优惠政策,对回归人才免费进行创业培训,免费提供办公场地设备、网络接入、项目申报等服务,以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引人留人。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1970-01-01/30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