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音乐《梁祝》缓缓响起,两侧的牛舍中,不同年龄段的牦牛被分类饲养,标示牌上标注着喂食时间和喂食量等要素……在青海省大通种牛场,传统牦牛养殖正在向科学化饲育转型。
牦牛藏语称“诺尔”,意为“财富”或“宝贝”。对于藏族群众来说,牦牛的馈赠惠及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然而,千百年来牧区牦牛养殖仍然沿袭靠天养畜的粗放经营方式,牦牛的经济效益不能很好发挥,制约了传统畜牧产业的转型升级。
“过去,牦牛生产产肉量低、产奶量低、繁殖率低、生长速度慢、品种改良难。”青海省大通种牛场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李吉叶说,如今,我们正通过牦牛优势种群扩繁与选育技术、牦牛季节性舍饲育肥技术、牦牛同期发情技术等来探索提高牦牛养殖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
近年来,青海省将牦牛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特色产业,加大政策支持和科技投入力度,先后设立了7个牦牛综合试验站,拥有9个牦牛研发平台,并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生态畜牧业平台、高原放牧家畜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省级重点实验室等,从事牦牛科研工作的人员逾500人。
随着科技推广力度加大,青海牦牛产业研发在高效养殖、野牦牛驯化利用、牦牛复壮、牦牛犊开发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其中,牦牛一年一胎在试验区已达到75%以上,而“大通牦牛”新品种的成功培育,更是填补了世界牦牛育种史的空白。“大通牦牛”初产年龄由原来的4.5岁提前到3.5岁,犊牛越冬死亡率比同龄家牦牛群体低4个百分点。截至2017年,“大通牦牛”后裔在推广区已达143万头,新增经济效益7.8亿元。
“2017年,青海省牦牛存栏达到481万头,占世界牦牛的三分之一,占全国的40%。”青海省农牧厅厅长王玉虎介绍,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青海牦牛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体系初步形成,牦牛相关产品种类达到200多种,牦牛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4%。
徐文婷骆晓飞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3/2018-10-21/139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