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通辽市,一批“牛”人、“牛”企业借助“牛”政策,凭借着一股“牛”劲头,推动通辽的现代化肉牛产业一步步向前发展。
全产业链经营造就领先地位
通辽市位于内蒙古东部,是全国大型供港活牛基地,全市年供港活牛20000头以上。在这里,道路上一辆又一辆载着黄牛的货车络绎不绝。当地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人均一头牛,脱贫不用愁;人均两头牛,致富有奔头;人均三头牛,小康路上走。”据了解,一头成年肉牛能卖1.1万元~1.4万元,除去成本,每头赚3000元~4000元。
近年来,通辽市高度重视肉牛产业发展,在政策带动和市场拉动下,已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格局,肉牛产业在产业地位、饲养规模、牛群质量、产品加工销售、服务体系、养殖效益等方面,处于全区乃至全国领先水平。
前不久由通辽市政府推动的“我在草原有头牛”定制牧业项目在科尔沁左翼后旗启动。活动主办方负责人师晓成说:“这种‘网上下单+农户代养+公司配送’的定制农牧业模式,最根本的利好在于通过先行支付定金,降低养牛门槛,让更多农户进入产业链。”
2017年,全市牧业年度牛存栏达到338万头,人均肉牛存栏量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倍,农牧民人均肉牛养殖纯收入2300元。
多方合作开创多赢局面
通辽的每一个村落几乎都有“牛人”。科左后旗南巴嘎查的刘金山,2010年投资300万元建起了家庭牧场,2012年,又成立了养牛专业合作社。“自己富起来,更要带着乡亲们一起富起来。”几年下来,刘金山成了远近闻名的“牛金山”。南巴嘎查147户人家,130户都开始养牛。
一个养牛大户带动一个合作社,一家大企业激活若干个合作社。在通辽,“养殖户+合作社+大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将各方向前迈步的“腿”牢牢绑在一起,实现了共赢。
作为通辽市肉牛产业的“牛头”,内蒙古科尔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尔沁牛业)在全国建有八大种植基地、七大养殖基地、四大加工基地、36家子公司,生产规模达到年屠宰肉牛30万头,生产冷鲜、冷冻肉6万吨。同时,以“公司+农户”模式扶持农牧户订单养牛,与养殖户形成了紧密的利益联结体,为农牧民增收、脱贫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30岁的王海诚是朱家村的养殖大户,全年养殖黄牛可达80头~100头,价值近百万元,一家人仅靠养牛年均纯收入可达30万元。“这要是搁过去,我想都不敢想。”王海诚说。2012年,王海诚和科尔沁牛业签下合同,在企业担保下拿到了养殖贷款,还获得全程技术扶持。每年贷款买的牛,除了固定要交给企业抵扣贷款的那部分,其余的既可以选择卖给科尔沁牛业,也可以拿到市场上自行出售。短短几年间,王海诚成了村里的富裕户,同村乡亲们也纷纷效仿。现在,朱家村这样的养殖大户已有十余户。
2010年~2017年,科尔沁牛业坚持为养殖户提供贷款担保,已惠及2532个养殖户的81090头牛,累计贷款27680万元。
目前,近4万户养殖户,741个专业合作社,10个肉牛交易市场,7家规模以上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共同在通辽市织起了一张细密的利益联结网。
金融与政策带来多重红利
扎鲁特旗东萨拉嘎查是一个以畜牧养殖为主、农牧结合的民族村,嘎查书记吴云波带领农牧民成立新型农牧民合作组织——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在他带动下,全嘎查人均收入由2010年的5700元,提高到2017年的11.8万元,37户贫困户稳定脱贫。
前不久,在内蒙古自治区金融办和通辽市政府牵头举办的科尔沁草原肉牛产业发展政银企推进会上,通辽市7家肉牛龙头企业在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挂牌,3家重点企业与金融机构签订了融资合作协议,6家肉牛企业通过深交所网络平台面向全国投资者在线路演直播。推进会的举办恰如一股“东风”,推动通辽肉牛产业向前迈了一大步。
据了解,通辽市日前制定了《通辽市肉牛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0年)》,计划实施“增草增牛”、建设“中国牛都”的发展战略,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提高肉牛深加工比重和深加工水平,增强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和产业带动能力,到2020年建成现代肉牛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3/2018-05-20/137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