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

精耕细测让“盐碱地”变成“吨粮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水土,自然有不同的脾性。与乡村零距离的封丘试验站,用踏踏实实的数十年如一日的精耕细测,摸准了这方水土,为自主创新的中低产田改造技术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标准生产

  瘠壤成为粮仓

  现代农业,需要标准化的管理。在封丘试验站里精耕细测出来的技术,能否被广大农民所把握?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深入农家采访,发现这里的农民对中科院推广的种田新技术十分欢迎。

  封丘县潘店镇断堤村的60岁老农张克纪家里有15亩地。去年获得了大丰收,一季小麦,亩产约1100斤;一季玉米,亩产约1300斤。今年小麦又是一个丰收年。

  “新技术好不好?能增收多少?”记者问张克纪。

  “好。新技术实施四五年了,比之前亩产增加大约1000斤,每亩地增收三四百块钱。”

  “新技术难不难?”

  “不难。播种、收割都有合作社的农机,按规范来。我只需要做田间管理——什么时候打药、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施肥,打多少、浇多少、施多少, 都有人告诉我们,照着做就行。”张克纪说,由于实施了标准化生产,田间劳动量不大,自己就能管得过来,老伴在家看着孙子孙女们,儿子儿媳们都可以出去打工 挣钱。

  新技术的顺利推广基于多年合作积累下来的信任感。张克纪说,中科院在这里做了几十年试验,推广的各种技术都实用有效,“照着他们指导的来准没错”。

  新技术的顺利推广也基于它的实惠。

  节水可以稳产高产。中科院遗传发育所教授张喜英说,通过选用节水高产品种、精量灌溉制度和配套节水高产栽培技术,黄淮海产区的冬小麦夏玉米可从年耗水量950毫升降到850毫升。

  肥料减投也可以稳产高产。中科院土壤所助理研究员梁林洲说,通过微肥拌种(依据当地土壤特性添加其缺乏的微量锌锰元素)和在氮肥中添加硝化抑制剂(减少氮肥随水流失),可以在氮肥投入减少20%的情况下,小麦、玉米产量不减产。

  新技术的顺利推广还基于基础设施的完善和高新技术的使用。

  记者在潘店万亩试验区还看到,农田里有一种农田墒情监测系统,由挺立在田间可以进行无线电网络传输的分测站装置,和插入土中可以测得土壤含水量 的传感器组成。传感器测出的土壤数据及时传入监测网络,专家们在任何能上网的地方,都可以知道农田缺不缺水,缺多少水,一旦需要灌溉,就通过地方农协的技 术员通知到每家每户,让农民根据需要浇水,缺多少浇多少,一点都不浪费。

  “如果农民想多浇些水呢?”记者问。

  “我们可以算出浇这么多水需要多少电,然后用网络远程控制村民公用的水泵房提供的电量,电用完,水浇足,保证精确。”张佳宝说,一个分测站加一 个传感器,如果从国外买要8000多一套,用我国科研人员自己研发的,只需要3000一套。“这是智能化精灌和农艺节水技术的基础设施,一个县有100套 左右就够了。”

  持续发展

  还需以水定产

  新一代中低产田治理技术看起来功效神奇,它的瓶颈在哪里呢?“中低产田改造,可否持续高产,最关键的因素是水。土壤可以改造,化肥种子可以远距 离运输,水只能近距离调配。对缺水地区的农业生产来说,过多开采地下水资源来弥补降水量缺口是不可持续的。”张佳宝说,“因此,中低产田改造首先要以水定 产,以水评估改造效益。”

  在封丘试验站的雨养试验田里,不浇水、只施肥打药的麦子产量很好。这是因为正常年景的降水量加上黄河的侧渗水量,已基本可以满足小麦所需。河南 沿黄河的10个县由于黄河水害,直到目前仍然是中低产田分布最多的地区。但在新一代中低产田治理技术的评估标准下,这些过去的沿河盐碱地,其实是最适合改 造最有增产潜力的准粮仓。根据封丘的大面积示范成果预计,10个县的治理总增潜力在20亿至30亿斤,治理后的粮食生产能力每年可达140亿至150亿 斤。优先治理沿黄地区还能节省大量引黄水资源额度,这些用水额度可调配到豫北地区扩大灌溉面积,改变该地区维持高产靠消耗地下水的现状。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化肥 施肥 小麦 中低产田改造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