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

我国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渐成体系 彻底告别“线断网破”


 

  当前正值“三夏”。在河南省滑县留固镇李周村示范户田里,技术指导员魏凤梅头戴草帽,顶着炎炎烈日,给示范户讲解小麦后期干热风的预防、小麦测产等技术。从春耕到“三夏”,魏凤梅一直很忙,村民生产中碰到任何问题都要给她打个电话。

  这是全国基层农技推广的一个缩影。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线断、网破、人散的问题近年来有了很大改变,基层农技推广的服务能力近年来明显增强,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形成。去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八连增,单产提高对增产的贡献率达到85.8%,新型农技推广网络对此起了重要作用。

  农业部表示,今年全国将动员100万名农业科技人员、农业干部、涉农企业和农民合作社技术人员开展农业科技大会战,确保农业为“稳增长”提供坚实支撑。

  40%以上的县实现乡镇推广机构“三权”归县

  目前,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普遍存在“三低”问题,即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人员比重低、35岁以下年轻人比重低、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队伍不稳的现象还较为严重,必须努力打造一支农民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农技推广服务“正规军”。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问题,从而导致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难以破解。

  “过去我们虽然是农技推广干部,但在乡镇实际上是‘万金油’干部,很难有时间和精力搞本行。现在我们能一心一意搞农技推广,农民很欢迎,自己也很有成就感。”陕西省平利县城关区域站农技员姜立刚说。这要归功于“三权”归县――县里将县、乡(镇)两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人事、劳资、财产权收上来,由县农业局统一管理。

  近年来,相关部门一直积极探索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人员、业务、经费管理机制的创新和调整,目前全国40%以上的县实现乡镇推广机构“三权”归县。

  今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根据产业发展实际设立公共服务岗位,按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工作经费;切实提高农技推广人员待遇水平,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职称评定标准,广泛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等。

  全国累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40万人次

  针对基层农技人员人才匮乏的情况,各地和农业部门开展针对关键技术、农机作业技术的培训。全国累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40万人次。近年来农业部逐步探索出“专家定点联系到县、农技人员包村联户”的技术推广模式,大力推行以“包村联户”为主要形式的推广机制和“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服务模式。特别是去年,农业部提出全年全程科技服务,农技人员因时、因地、因人开展包村服务,确保村村都有农技员。

  与改革同步的,还有财政的支持。2009―2011年,中央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23.7亿元,覆盖800个农业大县,每年支持每个示范县农技推广工作经费100万元,主要用于深化改革、推广品种和技术、培训基层农技人员等。同时,我国还启动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2010―2011年中央投入资金12亿元,改善了8343个乡镇推广机构的工作条件。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机构健全、职能明确、队伍精干、服务到位、运转高效、保障有力、农民满意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公共服务能力正在全面提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服务支撑。

  农业科技需求正向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拓展

  伴随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科技需求正向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拓展。这些年,各类科研机构、教学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种养大户等,以产业链为载体提供农技服务、解决生产问题,成为一支相当可观的社会化农技服务力量。因此,一方面要提升公益性农技推广能力,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技社会化服务,加快形成“一主多元”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网络。

  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认为,应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创新中介组织,给予这些组织以引导政策扶持,鼓励其与科研院所、高校责任利益共同体,以市场的力量推动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技术推广 小麦 分层 科技服务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