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

科学利用气象资源 有力支撑粮食生产


  时下,我国北方进入大面积春播阶段,东北地区春小麦处于播种出苗阶段,中南部春玉米进入播种期,水稻进入播种育秧期。黄河两岸,大江南北,稻麦青绿,油菜金黄,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一年之计在于春,此时也是粮食生产的关键时期。

  气象作为粮食生产各个环节中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气象科技也在各个方面为粮食生产提供着重要的服务和指导――通过科技手段,科技人员对气象信息的分析、研判,做出对粮食产量的预报,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在粮食贮藏、运输的过程中,科学地利用气象条件,可以有效地避免和减少损失,增加效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气象服务将成为粮食生产中越来越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

  产量预报:准确率达到95%以上

  发布主要作物的产量预报,对于指导我国的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维护农民利益具有重要意义。产量预报已经成为气象部门的一项定常性工作。

  无论是前期我国华北大部地区出现的春冬连旱,还是今春的气温偏低,都使粮食产量成为广泛关注的重点,事实上,每次气候的异常表现,都牵动着人们对粮食产量的关注,产量预报已经成为气象部门的一项定常性工作。

  早在1982年,中国气象局就开始了作物产量预报研究,从1987年开始了业务化试验,进而开始发布作物产量预报,目前预报的作物包括早稻、晚稻、一季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大豆、秋粮、丰平欠趋势和全年粮食总产量等8种作物、10种预报,准确率达到95%以上。

  目前,气象部门依托气象台站、农业气象观测站和卫星遥感,建立了农业气象信息服务业务系统。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农业信息中心主任毛留喜介绍说,通过监测播种期、发育期的主要作物长势、主要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情况,以及农业气象灾害等的专题分析,为粮食产量提供准确预报,是拟定主要农作物运输、贮存、进出口计划的依据之一,也是农田最优化管理的重要参考。

  随着监测能力的提高,现在气象部门此项业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预报对象不仅是国内的主要农作物,还包括了其他农作物进出口大国的主要作物,如美国的小麦、玉米,巴西的大豆,印度的水稻等。这些研究为政府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决策信息,为粮食的科学储备、运输、贸易、调运提供了依据。

  对于作物产量预报是怎么作出来的,毛留喜表示,“作为预测科学,作物产量预报的难度相当大,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首先是气象条件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和预测情况、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其次还要建立测算模型,选择最佳的预报方法,同时也要参考遥感监测的结果,对作物面积和长势作出分析,作物的高度、密度、粒数等农学参数也是必不可少的参考,而由于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政策导向关系密切,在产量预报中,还必须得考虑到政策因素和生产投入,在综合了上述多种参考因子,再进行会商、讨论、汇报、最终综合各方意见,形成预报结果,但即使是这样,还有很多其他不确定因素影响着预报的准确性。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做到预报的准确难度很大。”毛留喜说,“以小麦为例,我国的主产区分布在东北、华北、黄淮海等广大地区,气象条件千差万别,云南、贵州的小麦已经抽穗时,位于西北部的甘肃、山西、河北北部等地才刚刚返青。”毛留喜告诉记者,预测的难度除了来自以上不确定因子,作物本身的产量构成也是多方面的,以小麦为例,产量由三方面要素决定――每亩的穗数,每穗的粒数,每粒的重量,而这三要素不是同时确定的,而是由作物在不同的发育期表现出来的。每亩的粒数是在小麦拔节后确定的,这个时间在冬小麦主产区是在4月上旬;每穗的粒数是在扬花授粉后确定的,时间大概是5月中旬,粒重则是在小麦灌浆完成后、收获前定下来的。“不确定因素多,即使是前面长势不错,后期还可能有干旱、干热风、病虫害、烂场雨,因此,对于气象条件的监测是贯穿始终的,丝毫不可松懈。”现在,“一年四季不放松,每个过程不放过”已成为粮食生产中气象服务的基本准则。

  目前,气象部门所做的小麦产量预报是每年的5月20日发布,比全面收获提前一个月。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可以开展作物产量预报的国家之一,而将来随着监测、预测水平的提高,作物预报将向更加精细化、动态预报发展,监测的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这将对我国粮食安全起到更大的作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小麦 粮食 后熟 预测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