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

60多种太空作物"下凡" 中国航天工程育种迈向产业化


  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从大个头的青椒到营养丰富的西红柿,从高产的水稻到长绒的棉花……记者从16日在京召开的"2010年航天工程育种论坛"上获悉,随着60多种经过国家和省级鉴定的太空作物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国航天工程育种的产业化已拉开帷幕。

  由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农业项目办公室联合主办的这次论坛,旨在"以航天搭载技术为手段,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搭建技术交流与成果共享平台。"

  1987年8月5日,中国首次利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第九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进行了农作物种子的太空搭载试验,之后20多年中,中国先后20余次利用返回式卫星与神舟飞船进行了作物种子与微生物菌种的搭载飞行试验。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杨保华说,迄今为止,他们共利用15颗返回式卫星和7艘神舟飞船,搭载了上千种作物种子、试管苗、生物菌种,获得了大量产生变异的新性状品种,并已大规模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

  "我们在甘肃和周边地区建立了试验示范区145处,已示范推广到了全国25个省区,有些品种已经成为部分地区的主栽品种,例如航椒4号已经成为新疆等地制干辣椒的主栽品种,干椒亩产量达500公斤以上,增产增收达30%以上。"承担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运营的甘肃天水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包文生说,几年来,基地对航天新品种的产业化做了大量工作,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销售网络。"至2009年12月,仅基地育成的蔬菜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就达96万亩。"

  航天育种,是利用太空宇宙粒子辐射、微重力、弱地磁、高真空以及低温等特殊的环境,诱导种子基因发生突变,使植物产生可以遗传的独特性状。通过航天育种,能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培育出突破性的优良品种,普遍具有早熟、产量高、抗病虫害能力强、营养价值高等特点。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在论坛上表示,在未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中,航天工程育种具有适应我国国情的极大推广价值,应加快其产业化推广步伐。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品种 种子 产业化 农业项目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