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

保护性耕作保墒减灾 好技术怎样推开?


        保护性耕作保墒减灾,节本增效,然而推行7年来,实施面积仅占适宜应用面积的4%—— 

        保护性耕作保墒减灾 好技术怎样推开? 

        本报记者 贺 勇


  巧耕耘,多收获

  前景广阔的新型耕作技术

  8月上旬,记者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牙克石市牧原镇的一个家庭农场参观。仅仅一步之遥的两块麦田,一块麦苗呈深绿色、麦秆粗壮;另一块苗色则有些发黄。农场负责人宋广林笑着告诉记者,两块麦田上季冬小麦亩产足足相差了100斤。

  原来,这个农场是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项目区,苗情较好的那块地采用的是保护性耕作技术,另一块采用的是传统耕作技术。宋广林笑着说,“过去都说精耕细作多打粮,而现如今‘懒汉田’却照样产量高!我准备明年把剩下的那块地也改为‘懒汉田’”。

  站在麦田旁,内蒙古农牧业厅副厅长翟琇介绍说,保护性耕作是国家积极倡导和大力推广的新型耕作技术,该技术是在保证种子发芽的前提下,通过少耕、免耕、化学除草等技术措施的应用,尽可能保持作物残茬覆盖地表,从而减少土壤水蚀、风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保护性耕作在前茬作物收获后,把秸秆和残茬保留在地表,来年用免耕播种机直接播种。牙克石市一家农场负责人杨喜清告诉记者:“我们这里风很大,春天常刮 5—7级风,以前采用翻地耙地后播种,大风经常把已经播下的种子刮出,往往一年要播种三四次,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后再也没出现这种情况了。”

  中国农科院研究员赵秉强介绍说,实施保护性耕作,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同时可节约化肥使用量20%左右。此外,保护性耕作技术将传统秋季作业的玉米收获、秸秆搬运、施肥、耕地、耢地、筑畦、播种等7个环节,减少为玉米联合机收、小麦免耕播种2个环节,每亩可降低机械作业成本30元以上。加上省工、节水等,保护性耕作节本增效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保墒情,抗旱灾

  大旱之年显身手

  “越是干旱的时候,保护性耕作的优势就越明显。”呼伦贝尔市农牧业局局长杨永春说。

  农业部跟踪监测结果显示,在今年特大旱情中,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块表现出较好的蓄水保墒能力和耐旱增产效果。以山西省为例,在遭遇十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天气后,今年山西省实施保护性耕作的345.9万亩小麦共增产1.79亿公斤。

  保护性耕作是如何做到这点的呢?

  农业部保护性耕作专家组首席专家高焕文教授分析说,在没有灌溉条件的广大旱作农业区,唯一的水源是自然降雨,雨到地面后一部分沿地表流走了,第二部分蓄到地里但又无效蒸发掉了,这部分要占80%左右,而真正被作物生长利用的水分不到10%。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径流损失60%,减少蒸发10%,从而显著增加作物可利用的水量。

  鉴于保护性耕作在蓄水保墒等方面的突出表现,2009年农业部加大了在适宜地区推广应用的力度,计划投资 3000万元,新增实施面积1000万亩。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副司长刘宪介绍,最近,农业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了《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2009年—2015年)》,规划总投资36.6亿元,拟建设600个高标准保护性耕作工程示范区。
转观念,强支撑

  告别成长烦恼还需迈槛

  “既然保护性耕作有这么多优势,特别是又经受了去冬以来罕见干旱的考验,推广起来一定不难。”记者就此请教了有关专家和官员,但得到的回答却让记者高兴不起来。

  2002年农业部开始设立保护性耕作专项,到2008年底,推广面积仅占适宜应用面积的4%。内蒙古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起步较早,到2008年,推广面积达1049万亩,约占全国的1/4,但也仅占耕地面积的15%。

  一项如此好的技术为何不能尽快在我国干旱缺水的北方推广呢?

  除了各级政府重视支持力度不够、推广经费不足外,一位农民说出了心里话,“没有看到过的事情心里没有底儿。”看来,要让农民改变传统的种植观念需要一个过程,这就需要加大宣传和培训的力度。原农业部副部长路明坦言:“我们提倡深耕深翻变为免耕少耕,必然伴随着一场观念革命。” 农技推广专家告诉记者,一项农业技术要让农民真正接受,少说也要个十年八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免耕 小麦 干旱 耕地面积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