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

辽宁移动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调查


题记:辽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改革开放前受重工轻农模式的影响,连粮食都不能自给。如今,这个工业巨人已在悄然间发生了巨变:“盘锦大米”享誉大江南北,“大连海鲜”成为金字招牌,“獐子岛”成就第一枚水产行业的全国驰名商标……许多家庭的“米袋子”、“菜篮子”已离不开辽宁产的农副产品。正如辽宁省委书记张文岳所说,没有“三农”的全面发展,就没有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辽宁东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农民的贫富差距也很大,但是,伴随移动信息化的春风,黑土地上的父老乡亲同步迈入了信息时代,走上了信息致富路。

  延伸网络让农村与城市同步

  “一个信号,俺们的声音就传到了大山外!”

  “我们村没有固话,但户户有手机,用手机和贩运农产品的‘老客’联系买卖,一年能多赚不少钱,心里畅快。”绥中县永安堡乡塔子沟村张家屯党支部书记李国瑞,一边摆弄着手里的手机,一边笑逐颜开地对记者说。

  原来,位于大山深处的塔子沟村一直都没有固定电话,与外界通信很不方便。村里人有个大事小情都得靠山外临村亲友“传话”,更别说把庄稼、果子卖个好价钱了。可是自从前两年通了移动电话,一切都变了样。

  就在前几天,记者重走了当年的通信建设路。汽车沿着盘山路颠簸两个半小时后,停在了干涸的河床边。同行的绥中县移动副经理李宏笑着说:“记者同志,不好意思,下边这段路只好委屈你做三马子(农用三轮车)了。”

  “三马子”突突突加足了马力,在拳头大小的鹅卵石中一歪一斜地艰难挺进,坐在上面总有要翻车的危险感。

  李宏说,当初建设这个基站时,车过不来,我们就是靠人扛肩挑把设备运上山的,施工人员一双鞋穿不了两三天就坏了,衣服上净是口子。一天吃不上一顿饭,饿了只能用饼干充饥。可是同志们心中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早一天竖起我们的基站,农民朋友就早一天尝到信息生活的便利。就这样,建设人员在布满荆棘的山谷里开辟了30公里长的传输线路,用血汗架起了通往大山深处的信息通途。

  塔子沟村的变化,仅仅是黑土地上数千个山村的缩影。

  辽宁现有农村人口2217万,行政村13564个,农村通信需求日渐旺盛,但部分地区通信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很多农民传递消息还靠亲友“捎话”,有的农村政务办公还在使用大喇叭,费时费力效率低。城乡“信息化鸿沟”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面对黑土地上父老乡亲对通信畅通的殷殷期盼,辽宁移动倾力打造“村村通工程”,进一步增强网络覆盖深度,完善综合通信能力,改善网络服务质量,确保满足农民“打得通、打得起、打得好”,让更多农民顺畅地与外界沟通,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据了解,2007年辽宁实现了主要乡镇和行政村100%移动网络覆盖。2008年,又投资8000多万元进一步提高自然村覆盖率。目前,移动网络已实现全省农村人口覆盖率97.9%、农村地域覆盖率87.7%。

  “3+X”开拓农村信息新路

  “一条信息链,给咱农民架起了致富桥!”

  张平,瓦房店八里村信息服务站信息员,熟练掌握农村信息机的使用方法。“我现在每天收集、整理农业信息,然后通过农信机发送给村民,可忙乎了。大家都反映收到的信息帮了大忙,增产又增收。”作为村里第一批信息员,小张的兴奋劲别提了。

  农村信息化人才缺乏、农业信息内容不够丰富,是辽宁村建设中面临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活跃,广大农民对农业养殖、种植知识及各种生产经营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强。但是辽宁农村地域广阔、东西部差异较大,受地理限制,仅靠原有的专家不定期现场指导和电话咨询解答的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和新型农民发展的需要。农民迫切地需要一种高效的信息沟通方式。

  为解决这一问题,辽宁移动创新推出“3+X”农村信息化推广模式,即“1个信息平台+1个网络门户+1个农信通本地产品+X种信息化应用”。其中,网络门户是指向各级农村政府机构推广互联网网页,以网络应用提升农村政务信息化水平;农信通本地产品是指通过开发本地农业信息源,形成农信通本地化产品,以满足“三农”信息需求;X种信息化应用是指针对农村政府机构、涉农企业、种养运销大户等,推广“集团彩铃”等产品和“大棚温控”等涉农信息化应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黑土 大米 粮食 载体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