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永官眼中,这两个项目的共同点便在于都紧紧围绕人类健康这一最终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利用科学手段降低水稻籽粒中砷的积累,这在全球范围内对于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以稻米为主食的亚洲地区尤为如此。”
“中国一定会做出世界一流的科学研究成果,也会对世界知识宝库作出更多的贡献。而中英科技合作恰恰如同让先上路的人拉自己一把。”朱永官说,“在这两个项目中,中英双方的合作是自下而上的——两国的科学家首先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树立了共同的目标,这些都为项目的申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中英科技合作计划同时也为两国学者的交流打开了一扇大门,两国间学者的互访不断,仅在最近两年,Meharg便5次到访中国。年轻科研人员在此过程中更是受益匪浅。
记者在采访中遇到了正在这里进行博士后研究的英国青年学者Paul Williams博士。恰逢西方的圣诞节,Williams的出现让记者感到些许诧异,而用朱永官的话说:“这没有什么,这是入乡随俗。”
当谈到与中国科学家合作的最大感受时,这个高大的英国人认真地说:“我们分别来自西方和东方,因此考虑问题的角度存在差异和不同,而在科学研究中,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或许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角度往往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在中国作研究和在英国搞科学有差别吗?”记者问。
“现在已经没有很大的差别了。每个研究小组都会有自己的眼光,都会有一些前瞻性的想法。最终,经过磨合,合作双方会找到共同点,找到实施的最佳办法。”
目前,朱永官的博士后正在阿伯丁大学跟随Meharg工作,而朱永官也希望Williams能够继续留在中国。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过些日子朱永官又将前往英国访问,讨论下一步的合作议程。
朱永官
2001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07年当选中科院十大杰出青年。长期从事土壤生态和土壤—植物系统中微量元素和重金属迁移积累的化学和生物学调控机制和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在植物吸收积累重金属的根际过程,土壤生物与生态功能等方面,结合我国生态环境的特点和国际土壤环境科学的前沿做出了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他领导的研究组发现了水稻吸收积累砷过程中与磷和水稻根表铁膜的交互作用,该研究成果在NewPhytologist上发表后被国外学者评价为水稻砷污染控制的新希望。迄今为止,已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赵路)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2/2007-12-28/136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