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

环境卫星:为环境和灾害监测预报增开一扇窗(图)


  “但由于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和多发性的特点,现有的监测体系无法满足灾害管理的需求。”李京说,国外的大多数卫星不是专门为灾害监测设计的,我国现有的各种监测卫星要么分辨率不够,要么覆盖周期太长,如气象卫星,虽然一天能覆盖好几次,但其分辨率只有1公里左右,最好也只有250米。

  灾害的暴发往往具有突发性,不仅要求有较快的覆盖率,通常要求把灾害预报的时间控制在每天一次,而且分辨率不能太低,一旦发生灾害,能迅速获取资料并对灾害的进展情况进行监测。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是我国专门为生态环境监测和灾害监测预报而设计的,一旦发射,能大大提高我国自主的环境与灾害监测能力。”李京介绍。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的观测宽度可达720公里,分辨率可达20~30米,一旦8颗星全部发射,能保证每天覆盖一次。其监测预报的范围将覆盖所有常见灾害,如洪水、干旱、台风、风暴潮、地震、滑坡、泥石流、森林与草原火灾、农作物病虫害、海洋灾害、荒漠化和沙尘暴等。

  从环境监测的角度看,虽然目前我国已有2000多个环境监测站,每年能产生约3000万个环境监测数据,但其监测手段仍停留在地面常规阶段,无论是监测的时间、效果,还是监测的深度与广度,都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李京认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投入使用后,能使我国的环境监测预报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时,实现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定期监测,预测生态质量变化趋势;为污染事故的预警和应急提供技术支持;还可实现边远地区环境质量数据的采集和传输。

  建立“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卫星星座系统的建立对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和灾害监测预报的作用不言而喻,而这一全新的民用卫星工程无疑也将开启我国民用航天特别是遥感卫星的崭新领域。然而,对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卫星星座系统的作用评估,李京表现得格外冷静。

  “指望这几个卫星把所有的问题解决不太可能。”李京说,一旦发生灾害,政府和群众都希望在1个小时内就知道灾害的具体情况,比如发生地震,希望能在1小时内就知道倒塌多少房子。“用现在的技术,至少要200颗星才能看得到。”

  “这几颗卫星固然能大大提高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的能力,但还是远远不够的。”李京介绍,一方面还应继续加强国际合作,获取各种有关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的资料;另一方面,还应发展地面建设系统和航空平台建设系统,形成“天地空”一体化的监测网络。

  李京介绍,“天”是要有较完善的卫星系统——天基系统,“空”是指空基系统,主要是具有遥感监测能力的飞机和飞艇,“地”主要是地面监视系统。

  “遥感不可能独立解决所有问题,它必须和其他系统获取的资料,尤其是与地面监测资料相结合,才能提高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的综合能力。”李京指出。

  目前“天”、“地”、“空”三大系统都存在欠缺。以“地”为例,虽然环保部门和各灾害涉及部门都建立了众多地面监测站,但仍不能满足需要。从地域分布看,容易出现灾害的偏远地区恰恰很少有监测站;从内容看,很多监测站由于建设时间较早,其设计的参数已不能满足当前需要。

  李京介绍,近年来,“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的建设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已被明确提出。“我们现在已经在考虑网络化的问题,在我们的规划蓝图里,还包括航空遥感系统、空间飞行器的建设。”

  2007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启动亚洲区域巨灾研究中心建设工程,主要依托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2+1”阶段卫星与地面应用系统,紧密结合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工程计划,开展后续卫星需求论证工作。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数据 分辨率 台风 干旱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