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

科研创新硕果累累服务三农成绩斐然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兴农50年

  50年来,矢志不渝地致力于科技创新,服务“三农”;50年来,风雨无阻地推广科研成果,进村入户。这就是中国农业科技的国家队———中国农业科学院,她的50年就是中国农业科技50年活生生的写照———

  50年间,农业科技突破了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转基因抗虫棉、矮败小麦、杂交油菜等一系列重大核心技术,培育了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达15000多个,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作物在全国范围内更换了4~6代;50年来,通过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征集和引进作物品种资源,目前已收集和保存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38万余份,其中属国内收集保存的占85%以上,保藏数量居世界第一位;50年来,农业科技取得了黄淮海平原区域综合治理、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配方施肥与平衡施肥以及喷灌、滴灌、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集雨灌溉等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有力支撑了全国农业的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系列禽流感疫苗研发、转基因抗虫棉研究、超级稻选育、矮败小麦轮回选择育种、双低油菜新品种选育和世界最大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库建立等六方面的突破,正是中国农业科技50年辉煌成就的杰出代表。

  科技创新 成绩斐然

  经过半个世纪的奋斗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已发展成为拥有39个研究所和研究生院、农业科技出版社,近万名专业技术人员,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水平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先后获得科技成果5000多项,其中获奖成果2300项。其中,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与湖南省农科院共同主持完成的“籼型杂交水稻”获国家发明特等奖,杂交水稻的推广累计增产粮食200亿斤,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国家发明一等奖的“马传染性贫血弱毒疫苗”等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聚乙烯地膜及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等重大科技成果,都曾经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近年来,还取得了一批处于世界前沿、代表国家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矮败小麦轮回选择育种技术实现了小麦育种革命,利用该技术选育出的系列新品种,比原有品种增产10%以上;在世界上首次获得抗黄矮病毒转基因小麦,创造了抗病的新种质;研制的禽流感H5N2疫苗在扑灭我国2004年暴发的高致病性禽流感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新研制的禽流感H5N1疫苗首次成功解决了水禽缺乏有效禽流感疫苗这一世界性难题,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禽流感的预防控制能力和国际地位;口蹄疫机理研究与高效疫苗研制,鸡瘟、猪瘟、血吸虫等基因工程疫苗研究与应用,畜禽胚胎分割、胚胎移植、性别控制等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广泛应用于生产……

  科技下乡 进村入户

  农业发展的潜力在科技,农村进步的希望在科技,农民脱贫致富的出路也在科技。

  多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不断攻克科研难题的同时也不忘“科技兴农“这个主题,紧密结合各地农业生产实际,深入持久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使亿万农民朋友提高了科技意识、增长了科技知识、增强了致富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

  多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兴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九五”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组织研究所9次赴贵州开展科技扶贫活动,并开展了农业科技西部万里行活动,组织专家到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4省区的13个重点农牧区考察和调研,拓展了科技扶贫新思路。“十五”期间,积极参与农业部“四大作物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试点行动”、“科技之春”、农业科技年、科技入户和测土配方施肥行动、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等活动,探索和实践了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方式。近年来,为加强与各省市的技术经济合作,农科院分别与北京、天津、重庆、河北、吉林、内蒙古、山东、江苏、浙江、湖南、湖北、西藏、青海、宁夏、甘肃等20多个省市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

  科技支撑 长效机制

  今年,农业部启动实施了发展现代农业“十大行动”。中国农业科学院充分发挥农业科研国家队的作用,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研究,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力度,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村建设提供更加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继续深入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在巩固已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完善农业科技下乡的长效机制,力求在工作内容、工作形式和工作手段上取得新的突破,让农业科技下乡更加充满活力,常做常新,在农业生产和农村大地上结满硕果。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小麦 水稻 种质 施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