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来开党的十七大,他此时应该像大多数时候一样,在地里。很认真地换上了西装,但像是别人的衣服。他是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但更像个农民,黑、瘦。他研究出的小麦品种,如果一次水也不浇、完全靠自然降水,亩产可达800斤、浇一水亩产就能过千斤。像是天方夜谭,但这确实是真的。
到北京开会,十七大代表、石家庄农科院院长郭进考心里挂着两件事:其一,那1万亩节水型小麦本应10月5日播种,因为连日阴雨只能推迟,农民们可别一着急就把整地这个关键环节稀里马虎地对付过去了。其二,总书记说了,要促进农业科技,要节约资源,可是,占社会用水总量70%的农业用水还存在着大量的浪费现象,有些地方地下水严重超采,农民的节水意识还很差,可不能“吃了祖宗留下的水,又吃子孙后代的水”。
“在农业用水中,小麦用水所占比例也是70%,也就是说,小麦用水占了社会总用水量近50%。抓住了小麦节水,就等于抓住了节水的龙头。我们河北省是全国小麦主产区,用占全国0.7%的水生产了全国6%的粮食,养育了全国5%的人口。但这是以严重超采地下水为代价换来的。”尽管是小麦育种首席专家,拥有增产小麦80多亿公斤的骄人成绩,郭进考却逢会必讲节水。他说,农业节水是未来的民生问题,不是一个小事情,但大家还没有认识到这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说这话时,看得出他有些着急。
“滴灌、喷灌技术是节水的好办法,不过投资很大,而且,即使政府帮助装好了,白给了,用的效率也不高,维修不起啊!”郭进考说,我们国家生产1公斤小麦要用1立方米的水,而发达国家每立方米水却能生产2公斤粮食,以色列更是达到了2.32公斤。于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郭进考把研究方向由单纯提高小麦单位面积产量,转到了节水高产小麦新品种的培育上,他要在庞大的小麦“家族”中寻找那粒最“耐渴”的种子,因为,这比滴灌、喷灌等工程节水更容易在农民中推广。
终于,在多少次失败之后,他们找到了一粒又一粒节水和高产结合的种子。郭进考最新研究出来的品种叫“石家庄8号”和“石麦15号”。
在大部分麦区,小麦从播种到收获一般要浇水三四次。但石家庄8号在试验田大面积示范浇两水亩产也能达到1000斤。今年6月,收获时节到了。河北省辛集市马兰村百亩示范方结果显示,全生育期浇1水亩产560.8公斤,浇两水亩产613.2公斤。
推广时,“要反复劝说农民。今年3月上旬下了一场雨,我们跟农民说,3月下旬到4月上旬不用浇水了,可他们忍不住总想按老习惯办,有10%的人我们没劝住,还是浇了。结果,多浇了这一水的地里的收成还不如人家没浇的多,这回农民才真的信了我们的种子”。
在河北省政府推动下,今年郭进考培育的节水高产品种面积达到800万亩。他掰着手指头为记者算账:“一亩地浇一水要用50立方米的水,差不多够咱一个人一年喝的水。如果推广到2000万亩,每亩少浇一水,一年就能节水10亿立方米,10亿立方米,这就是个数儿了。”
这的确是个大数儿。郭进考说,按照通常浇三水计算,“石家庄8号”等节水型品种至少可以少浇一水,也就是说,可以在高产的同时节水30%。而节水型小麦的适宜区只占全国小麦种植区的20%,如果这些地方都种上节水型小麦,都少浇一水,将会是个多大的数儿?
郭进考说,听了总书记的报告,他感到作为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责任更重了。接下来,他想做的事就是,让每一滴水生产出更多的粮食。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2/2007-10-22/135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