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村教育医疗

我市推进新农合医疗制度 766万人得补偿


“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是好!住院费用可以报销近一半,今年10月份,我在洪洞县某医院住院近15天,花去医疗费近10000元,合就报销了6000余元。”说起合的好处,洪洞县的张女士感触颇深。“十一五”期间,我市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范报销程序,加强资金监管,平均每年参合率达到90.38%,截至目前,全市共有766万人次得到补偿,累计补偿达9.57多亿元,合政策不断深入人心,更多的农民享受到党的惠民政策。
近年来,我市卫生系统着力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不断完善合制度、逐步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构筑公共卫生防线、加强医院内涵建设,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使得我市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 政府投入力度加大。“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使用国债资金6100多万元,组织实施131所县医院、中医院、妇保院、乡镇卫生院的国债项目建设,到今年 10月底,我市投入使用123所医院、主体完工14所医院。2009年,市级财政投入817万元,县级财政和集体、个人筹资2156万元,完成817所空白村的建设任务,为每个行政村卫生室配备了不低于5000元的常用医疗设备,实现了村卫生室全覆盖的目标。重点抓了221所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达标建设任务,达标率达到83%。协调解决了乡村医生工资待遇,每月400元补助基本到位。完成了62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任务,社区卫生“六位一体”服务功能得到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延伸。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五年来,我市有计划、分层次地对全科医师、卫生监督员、乡村医生和社区医生(护士)等卫生从业人员进行了培训,累计培训5万多人;我市还多次组织对医院相关科室医生、社区医生、乡村医生及疾控中心、监督所等相关人员进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防控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提高了对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发现、临床诊断、疫情处置、个人防护等能力;积极开展对口支援,五年来,所有的市直医院与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县直医院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建立了对口支援点,共向支援县派出医疗队123支,共派遣下乡医生1120多名,使受援单位的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构筑公共卫生防线。公共卫生是全民健康的重要防线。“十一五”期间,我市坚持依法科学防控,做到了有力、有序地推进,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疫情危害。市政府拨款600余万元用于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市传染病医院新建负压病房,新购负压救护车和有关设备,积极有效地医治患者。
2008年,市卫生局成立应急办,配备专职人员,以“一案三制”为中心,编制印发《临汾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临汾市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等预案,17个县(市、区)完成了两个专项预案的编制。我市成功处置了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交通事故、煤矿透水等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任务。全面实施了九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六项新增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启动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和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推动了健康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工作。
——加强医院内涵建设。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一项重大惠民政策。五年来,我市稳步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2010年,在11个县(市、区)开展试点工作,全部执行零差率销售,单处方金额降幅达15%-40%,平均每年让利患者232万多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启动了市第四人民医院和古县人民医院改革试点。在市第四人民医院和翼城县人民医院开展了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在市人民医院和市传染病医院进行电子病历试点。2009年,市妇幼保健院新建大楼竣工投入使用,市新医院建设开工奠基。我市还积极推进“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每年平均开展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600例,完成率均超过省卫生厅的目标任务。大力推行医疗责任保险,成立了省医疗调解委员会临汾工作站,积极推进落实由第三方处理医疗纠纷的工作机制,医患双方满意率达到了 99%。
——加大卫生执法力度。我市以完善监管体系和提高监管能力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大卫生监督机构建设和能力建设,成立了卫生监督机构,17个县(市、区)完成了乡镇卫生监督站建站和人员调配工作,覆盖率达到100%。以“三项活动”为抓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医疗机构依法执业年”、“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年”、“创建平安学校食堂”三项活动,规范了医疗机构的执业行为。开展医疗机构治理“三乱”和“三大、三抓”活动,促进医院的健康发展,加大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和药品集中网上竞价采购合同的审查力度。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组织实施 项目建设 处理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