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健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全科医护人员和乡村医生培养的力度,鼓励高素质人才到基层服务。——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构建医疗服务三级网络建设”、“提高乡村医生待遇”等话题,成为“两会”会场上点击率很高的话题,许多代表委员提出,随着社会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和公共医疗服务早不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或者“减轻痛苦”,应该建立防治结合、覆盖广泛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保证全体国民的健康。
三级网络,疏通枢纽加固网底
【把脉】我国看病结构呈“倒三角形”,越是高等级医院病人越多,老百姓宁愿花钱受累上大医院,却不愿意就近到社区医院、农村卫生室就诊。目前,很多社区医院只能做一些基本的体格检查,且药品不全、设施简陋。
【诊断】“医疗服务三级网络不够完善,是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原因之一。”许多代表委员这样表示。
顾晋代表说,区县级医疗机构是“龙头”,街道、乡镇卫生服务站是“枢纽”,社区和农村医疗点是“网底”,应充分发挥“龙头”作用,扶持“枢纽”建设,使医疗机构网络延伸到每村、每社区,建立以乡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平台、以社区责任医生和公共卫生联络点为主体的公共卫生网络底部,对“网底”进行加固。把老百姓的小病解决在村卫生室,大病解决在乡镇卫生院,疑难病解决在县级医院。
一些代表委员提出,基层医疗服务应将重心从医治常见病和多发病等一般治疗,逐步转变为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等“六位一体”工作。此外,除了按标准配备医疗仪器、设备外,一些特殊医疗仪器、设备等也可通过与就近高等级医院合作来解决,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链接】目前,上海已形成由22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7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860个村卫生室组成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为了引导病人就医到社区,去年实行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急诊减免诊查费的举措。
乡村医生“扎根”,还需政策浇点“水”
【把脉】据统计,全国乡村医生总数由350万减少至90万,导致农村三级网络网底出现25%左右的破裂。乡村医生中具备执业资格的只有10万人,其中3.%为大专学历,多达三分之一的乡村医生没有专业学历。
【诊断】要让乡村医生扎根,还需要浇点“水”。陈赛娟代表说,这“水”主要是指工资薪水。目前乡村医生的待遇远远不如乡村教师,要把高素质的乡村医生留在基层,必须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她建议国家明确乡村医生的财政补助政策,并出台相关条例,督促地方政府将乡村医生的补助列入财政预算。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社会保障水平,提供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免除后顾之忧。
当务之急,除了吸引大量高层次医疗人才下乡村,还要挖掘现有中、低层次乡村医生的潜力。”许多代表委员呼吁,一些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工作条件差,吸引和留住高层次医疗人才较困难。国家应尽快出台补贴政策,为学历不高的乡村医生提供分批到医学院校进修的机会。
不少代表建议,加大对全科医生的培养力度。在发达国家,一个全科医生需要经过五年大学本科学习,再进入大医院轮训三年,才能参加全科医生资格考试,考试合格后再注册拿执照。钟南山代表建议医学院有针对性地培养全科医护人才,让这些学生毕业后再到大医院培训、实践两三年,然后分配到基层医院工作。培养全科医生,最好能像师范生一样实行学费减免政策,在大医院实践期间的费用也需要财政支持。
【链接】上海已有200名乡村医生完成了大专学历教育,并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卫星网络对所有在职乡村医生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同时委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开设在职乡村医生成人大专学历教育。
“医药分开”,切断利益链条
【把脉】“住上几天院,一年活白干”,“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小病拖、大病挨,重病才往医院抬”……一些医疗机构开“大处方”专拣昂贵的药物开,医生药方里的“名堂”,患者很难看得懂。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1/2008-03-14/144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