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村教育医疗

八个农民坚守文化十五年 办扫盲夜校印自办刊物


  油印“刊物”:“看不完就不走”

  在甘肃省漳县金钟镇,只要一提起金钟文学社,镇子上的人不绕弯路就能把你带到镇政府边上的那几间旧屋里。身患佝偻病的杨引丛是金钟文学社社长,也是长期坚守在这里的人。走路靠拐棍的他,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全部自理,但每天都会早早打开金钟文学社的大门,等待村民前来翻阅杂志,读书看报。

  “文学社1992年成立,直到1995年,我们才在镇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几间房屋,初创时我们有8个社员,现在还是这8人,没有一个退出。”长期坚持读书和写作的杨引丛告诉记者:“哪个村子上爱好文学的青年多,我们就到哪个村子去,大家一起读书、讨论和写作。”。

  文学社还自办了一份名叫《金钟》的“文学刊物”。手裁白纸、手标页码、手工油印,手工装订,没有刊号,没有定价,只有散发着油墨香的印得不太清楚的文字———这份在1992年金钟文学社成立时就诞生的“刊物”,至今依然非常“寒碜”。由于没钱、没设备,到目前为止,他们的“刊物”印刷依然使用着其他地方难以见到的油印方式。“出第一期‘刊物’时,是我们3个社员凑了30元钱买的白纸和蜡纸,油印机是从一所小学借的。”杨引丛说。

  印刷粗糙,装订简单,《金钟》尽管外表上连街头散发的广告宣传册都不如,但它的内容却因贴近农民生活而受到当地群众的喜欢。“每次路过时,都会进去坐坐,只觉得内容实在,许多与我们的生活相关,看不完就不走。”金钟镇酥油沟村农民耿庆丰说。

  现任金钟文学社副社长李效真如今是一位放下锄头拿起笔杆的农民,每天他不但要写日记,而且在劳动过程中随时都会用笔和纸记下自己的感悟,一年要在《金钟》上发表几十篇文章。“从精神面貌到物质生活,这里仍然很落后。文学社能将一些有共同爱好的人聚拢到一起,并能影响周围的人,丰富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是她存在下去的理由。”李效真说。

  建起图书室开办扫盲夜校

  金钟镇位于漳县县城南约40公里处,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一方面这里比较贫困,另一方面,受环境制约,农民很少有读书看报的机会。为了让这一切能有所改变,杨引丛和他的社员们建起了图书室,并长期坚持开办扫盲夜校。

  作为没有多少收入的农民,图书室的开办和创办文学“刊物”一样,非常艰辛。杨引丛说,1996年刚开门的时候,图书室只有200多本书,是文学社的社员从自己家凑的。后来,外面有人知道这里缺书,便从四面八方寄书过来,目前藏书已达2万多册,涉及文学、法律、医疗卫生、养殖技术等多个方面,是目前金钟镇最大的图书室。

  由于离家近,又借阅方便,图书室开办后,经常有周边的农民、老师和学生来这里看书或借书。“每年的借阅人次在1000以上,我们这个地方已经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杨引丛欣慰地告诉记者。

  由于地处偏远,教育落后,在上世纪90年代初,金钟镇的女孩很少有上学的,青壮年中文盲也非常多。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读书识字,从1993年开始,杨引丛他们先后办了四个扫盲夜校,其中,在酥油沟村办的扫盲夜校坚持了10年之久。他自豪地说:“在四个扫盲夜校里,先后有1200多名失辍学儿童和青壮年文盲接受了脱盲教育。”

  对此,金钟镇学区校长史尽忠说,在漳县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过程中,金钟文学社办的扫盲夜校成了全县的榜样,并在金钟镇实现“两基”达标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金钟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1/2007-12-09/143807.html

  • 广西隆林县金钟山乡鼓励群众发展蜜蜂养殖
  •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