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至今,澄迈县认真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累计转移就业人数达6.2万人,居全省之首。同时,澄迈县还将打工经济列为富民工程之一,发展出了保安、服务员等几大打工品牌。而该县的一大特色便是8成的农民工选择在岛内就近就业。
政府积极打通就业渠道
记者从澄迈县就业局了解到,澄迈县政府每年都从县财政收入中配套安排100万元工作资金,专门用于开展该县就业再就业各项工作,为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稳固的资金支持。比如,对于有组织的跨省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澄迈县就业部门以免收路费的方式进行鼓励。
同时,针对省内外不同的就业形势,澄迈县开辟了各种就业渠道:在省内,与兄弟市县实现就业资源信息共享,保持与各市县企业的联系和沟通,并与多家企业达成长期用工协议;在省外,与深圳、广州以及东莞的部分企业也达成长期用工协议,精心培育“澄迈清洁工”、“澄迈保安”等劳务品牌,并借此继续带动该县的劳动力省外转移工作。
此外,澄迈县通过加大就业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和组织劳力输出,“十一五”期间累计新增就业17258人,下岗再就业6397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236人。
本地就业机会增多
据当地就业部门的不完全统计,目前澄迈县每年组织输出农民工约7000人,其中8成选择在岛内城市就近就业。这意味着本地的就业机会在逐渐增多。
澄迈县近年来大力发展以服务业和物流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形成了“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发展”的和谐局面。
以2010年为例,该县的旅游接待人数就达到了76万人次,同比增长50%,累计旅游收入3亿多元,同比增长51.7%。而整个“十一五”期间,澄迈县的第三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21.4%,远远超过一产的9.6%,仅次于二产的21.9%,发展势头迅猛。
而老城经济开发区内陆续入驻的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也为当地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比如,记者从通威(海南)水产食品有限公司了解到,该公司以加工罗非鱼为主,每个加工车间都需要600名眼明手快的年轻工人,整间加工厂就能为当地解决近4000人的就业问题。
随着海南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尤其是海口、三亚及澄迈本地的服务行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对澄迈农民工的消化能力也在逐步增强。
新生代农民工的选择
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澄迈农民工选择就近就业一般是出于个人原因,部分人因为年龄大、适应不了岛外生活等原因而选择留下。但对于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想闯世界又不能吃苦”的心理占了主导。
陈妹是一位来自澄迈县中兴镇的小姑娘,今年17岁,在澄迈县城的一家酒店内当服务员。“我父母种橡胶,一天收入几百元,生活不用我操心。”她觉得自己很难适应外省的生活方式,吃穿住行都不方便,因此不愿出岛打工。
但这家酒店的老板王某却苦笑着告诉记者,酒店开业一年多来,他已经先后找了10多个服务员,平均年龄为20岁,最长的干了1年,最短的只有2个月。
目前,澄迈县在教育上实行“三免四补”方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因此该县的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具备一定的知识技术,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烈,但对工作环境和强度往往要求过高,不愿吃苦。同时,由于该县地方经济发展较快,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身上没有养家糊口的压力,外出打工对他们来说是看世界、累积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工作流动性很大。
这位负责人认为,就近就业是本地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最大问题是如何正视工作本身,培养责任感和承受力。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1-03-29/124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