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是一种无奈,但回家也是一次新的机遇。这句话用在我省许多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身上,显得尤为恰当。
20多年前,16岁的邓立翠因为家境贫困成了无为县第一批走出去的“小保姆”,带孩子做家务一个月挣12元钱;20年后的今天,这位昔日的“小保姆”已经在家乡创办起安徽省最大的孵鹅企业,年产值3000多万元,带动农户9000多人。
2009年,一场农民工返乡创业“春潮”正席卷江淮大地。
现状:农民工返乡滋生就业难题
清明节前夕,宿州市埇桥区蒿沟乡农民马国庆背着包袱返回家乡,与很多人返乡祭祖的目的不同,他是因为在广东佛山迟迟找不到工作。
在安徽,还有不少农民工的遭遇与马国庆一样,记者从省劳动保障厅获悉,因为工作难找、薪资减少,春节以来,全省已有16.9万回城农民工二次返乡。
2009年的春节对于许多以打工为生的农民工来说,并不是一个欢愉的节日,受金融危机影响,沿海不少工厂倒闭,多年来的生活忽然发生了改变,返乡成了他们暂时的选择。
无论是自愿留在老家就业的,还是被迫二次回流返乡的,这一庞大的农民工数字,给我省就业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也给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出了一个不小的考题。
发展: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嬗变
比起马国庆等人无奈返乡的沮丧与无奈,现在已经是一家食品加工厂经理的赵杰则是春风得意。2008年初,赵杰结束了在外十年的打工生涯,在老家埇桥区支河乡开办了一个食品加工厂,利用其在外打工积累的资源与管理经验,现在生意做得是红红火火,还带动了近百人就业。
记者在宿州埇桥区、灵璧县、砀山县采访,所接触的10多个乡镇与支河乡情况相同,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规模和潜力甚至更大。宿州市埇桥区朱仙庄镇 2006年才有了第一个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纺织厂,三年时间就发展到30多家,纱锭3万多个;顺河乡的返乡农民工更是敢干,三年时间创办了360余家木材加工厂,有的投资规模已达1000多万元,产品近一半出口到欧盟等发达国家。
“跳出‘农门’、融入城市生活、带着技术经验回乡创业,安徽传统的打工经济正在向创业经济嬗变。”省发改委就业和社会保障处处长余士好告诉记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安徽农民工,在进城务工的过程中积累了知识、技术、经验、资金后,选择回乡创业。
据余士好介绍,目前,我省返乡创业农民工已达70多万人,创办各类企业达30余万个,解决了220万剩余劳动力实现就地就业。其中,2008年返乡创业农民工5.26万人,创办各类实体1.5万个左右,带动3万多人实现当地就业。
政策:资金、智力、场地多方支持
一方面,是人数众多的农民工返乡找工作,另一方面,是曾经的打工者已经成为独当一面的创业能人。作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如何合理引导农民工就业创业呢?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有关人士介绍,今年,我省将培训56万人,为农民工再就业、返乡创业奠定基础。
此外,为返乡农民工搭建“创业平台”,成为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安徽首批103个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在建,其中有42个创业园已完工并投入使用。今年,我省将在103个农民工创业园的基础上,再建150个农民工返乡创业园,为有创业愿望和创业项目的农民工提供服务。
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王开玉表示,农民工创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启动资金的缺乏。政府应该在这一问题上给予特殊支持。
对此,余士好处长表示,今年我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帮扶农民工创业的政策措施,如进一步清理和消除农民工创业的各种行业、地域壁垒,从市场准入、贷款发放、收费减免、税收减免等方面积极扶持。农民工进入再就业基地创业,可享受下岗工人同样的优惠政策。依托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进行创业指导,提供“一条龙”创业服务。
影响:返乡创业带来乘法效应
“输出一人,致富一家;创业一户,带动一方”。这句话生动地描述了农民工打工和创业的不同之处。宿州市埇桥区支河乡乡党委书记丁建设认为,农民工外出务工,是加法效应,现在返乡创业则是乘法效应。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09-04-10/111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