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该何去何从———
昨(16)日,成都冬季特大型人才招聘会暨高校毕业生供需洽谈会落下帷幕。参加招聘的324家单位总计提供6226个岗位,入场大学生约6万人,现场签约200余人,达成意向3048人。与去年同期相比,招聘单位减少27.2%,提供岗位减少39.95%。开展前,62家单位临时退展,取消岗位数1620个,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今年也取消了组团招聘。
不少大学毕业生在场外的信息栏前了解招聘信息。 本报记者 桑清 摄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该何去何从?
薪水期望值普遍降低
拿着装有20多份简历的袋子,成都理工学院工商管理系的小刘,不停地辗转于各个展位之间。对于薪酬,“现在就业压力大,1000多元的工资基本上都能接受。”而她一年前的预期是2000元左右。本届招聘会上,大学生的薪水期望值普遍比去年降低了300~500元。
大学生调整的不仅是薪酬。成都大学工业制造学院的王同学,因为担心第一天人太多,所以选择第二天前来应聘,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到灾区企业。但他昨日一早到达的时候,却发现灾区企业的展位已空。据主办方成都市人才中心介绍,共有来自崇州、都江堰和彭州等地的19家灾区企业参加招聘,由于15日完成了招聘计划,已撤展回去了。对到灾区及中小城市就业,已成了不少大学生的选择。
要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就业,抓紧就业。”四川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刘猛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今年地产、金融、纺织、制造、出口加工等行业减少了用人计划,尤其是来招聘的中小企业数量减少最多,甚至放弃了招聘。他建议一定要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调整好就业心态,放开视野,利用多种渠道了解企业及其就业信息。
从2008年到2012年,这5年毕业的高校生数量达到3000万人,而2000年至2007年,8年间高校毕业生总量只有1700万。省教育厅学生处处长李孝武认为,大学生进入了主动找工作的新就业阶段。“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从那时到现在,实行双向选择,实际上是学校带动学生找工作,而今后,将是学生主动找工作。”李孝武说,高校的任务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因此,就业指导课程将变得越来越重要,需要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
有压力但不要悲观
“我省2009届毕业生数量28万,相比2008届只增加了1.2万人。”李孝武说,今年我省高校就业形势有压力,但不要悲观,中国力保GDP增长不低于8%,出台了一系列拉动内需的政策,这会增加大量的就业岗位,尤其是灾后重建签约的大量项目,需要大量人才。
据了解,我省各高校正在采取多种举措,积极吸引用人单位,扩大就业市场。而今年我国面向大学生征兵,是促进就业的一项积极举措。大学生有文化、有技术,更容易在部队中脱颖而出。我省公招1.2万名大学生“村官”,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就业压力。
本报记者 张守帅 江芸涵 郝勇 实习生 丁静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08-11-17/109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