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2007年山东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效显著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转移就业难度进一步增大。从农民素质看,调查的4200个农户的现存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8.8%,且没有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占74.6%。较低的文化素质和缺乏相关的工作技能,限制了他们对务工行业的选择。特别是那些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更为突出。从择业观念看,现存农村劳动力(特别是东部地区)多数愿意在本地或本市比较稳定和体面的岗位就业,择业领域偏窄。农村劳动力存量调整的难度明显加大。

  (二)外出就业保障尚需进一步加强。调查显示,2007年,山东农村外出劳动力中仍有67.6%的人员,未与雇佣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另外,未参加工伤保险、养老保险的人数,分别占外出务工人员的76.8%、88.1%。跨省转移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劳动关系的受保障程度相对较高,农村劳动力中有42.4%的人与雇佣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比省内就业高12.9个百分点;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占30.5%,比省内就业高9.5个百分点。无论是省外转移还是省内就业,依然有许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有效保障。

  (三)外出工作生活环境亟待改善。从调查看,随着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村转移劳动力从原先“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转变为“离乡不离土”、“进城难定居”的状态,劳动力外出打工的生产、生活成本增加。外出打工的农民,大部分居住在工棚、工作地或集体宿舍,少数人租住城郊接合部民房,面积狭小,生活设施简陋,条件相对较差。从工作环境看,外出务工人员主要聚集在较为艰苦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工作时间长,就业环境差,削弱了部分农民外出务工的信心。

  (四)外出转移就业管理机制不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长效管理机制尚未建立起来,服务体系不健全。一是农村劳动力市场和中介组织发育迟缓,信息服务网络和基础设施还十分薄弱,信息平台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劳务信息不畅,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仍然偏低。全省有46%的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以自发为主,盲目性和无序性较大,劳动力供需关系脱节,加大了就业成本。

  三、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关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村的重大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更多地关注农民工这一庞大而弱势的群体问题,努力做好转移就业工作,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要着力抓好以下几点:

  (一)强化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实现农村劳动力长久稳定转移的重要保证。当前要以现有教育资源为依托,以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技工学校为主要阵地,以各种社会办学力量为补充,尽快构筑起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的培训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注重实效为原则,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符合本地实际,符合农民愿望,符合用工单位要求。努力提高山东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使农村劳动力结构由体力型向智力型、专业型、技能型转变。

  (二)规范用工管理,促进维权保障。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针对目前劳务输出中存在的盲目性、分散性和农民工权益保护不利等问题,积极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创造良好的环境。重点是加强劳动合同管理,提高签订率;规范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保障劳动者按时足额领取报酬的权利;建立健全养老,医疗、教育等配套保障制度,将进城民工和异地转移劳动力纳入社会保险范围;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各种方式,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意义、方针政策和典型事例,使更多的人关注农村劳动力转移,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三)活跃就业形式,拓展转移渠道。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县域经济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期选择,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能推动本地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吸纳一批农村劳动力,拓展就地转移空间;努力开拓海外市场,加快对外输出的步伐。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挖掘各种劳动力资源优势,提高国际劳务市场的占有率。政府部门应抓住国际劳务市场提供的良好机遇,适当放宽政策,积极创造条件,开辟多种渠道,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国外转移。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外出务工 技能培训 组织化 劳动力市场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