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机械 > 技术应用

智能家庭农场破解“无人种地”难题


石亚楠

无人农场上青贮玉米收割机正在收割青贮饲料玉米。

喝着咖啡就能把地种了!或许你觉得这是异想天开,但是在山东省淄博市禾丰种业生态无人家庭农场,农场主朱俊科已经把这个想法变成了现实。

“你看,这块地的玉米受台风‘利奇马’影响,出现倒伏。通过无人机实时监控,我们就能及时分辨出哪个品种的玉米更抗倒伏!”近日,记者来到朱俊科的家庭农场,但见坐在农场指挥中心的朱俊科,在大屏幕前就能把各块地的作物长势情况尽收眼底。

生态无人农场的智能化水平远不止这些。在指挥中心,朱俊科通过发送不同的信号指令,田间的农机就按照规划路线自动整地、播种、施肥、打药、收割。在无人农场,机器几乎已经将人力要素从土地耕作中彻底解放出来。

“经营好农场要讲究一个‘度’,不能盲目追求‘垒大户’。”朱俊科告诉记者,“家庭农场是由我和哥嫂两家一起经营的,有多少人力资源,有多大的管理能耐,有什么样的机械装备,就揽多少活!”朱俊科现在经营的农场面积约为500亩,他感觉略微有些施展不开手脚,等到各方面条件成熟了,朱俊科决定把农场的面积扩大至1000亩。

适度规模

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最大效益

“‘谁来种地’的问题怎么解决?用科技来解决!”这是朱俊科建立生态无人家庭农场的初衷。如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朱俊科的农场周边所在地,年轻人普遍外出打工,村庄出现老龄化、空心化现象,土地规模集约种植的条件完全具备。

土地要集中连片,才能有效地降低经营成本。朱俊科流转了临淄区朱台镇北高西村、革新村两个村共500亩的土地,每亩地的流转费用约为700元钱。“这几块地连片成方,平整肥沃,适合农机耕作。若是坑坑洼洼、不方整的土地,会加大种地的成本。”

家庭农场占地500亩,这个面积,朱俊科考虑了多重因素。“一是要结合自有机械装备的工作周期和维护成本,二是要考虑到自己农场的管理水平。”朱俊科表示,如果野心太大,贪广贪多,反而会因为管理水平跟不上导致入不敷出,不如在力所能及的能力范围内使得每一寸土地都发挥最大的收益。

在农场,记者看到陆陆续续有消费者前来体验玉米采摘。农场是对外开放的,消费者可来现掰现买,既能采买到自己满意的农产品,又能体会田园乐趣。“我们根据农场自身的特色面向市场,我们在农场种植了约100亩的山农禾丰1号,这个玉米又甜又糯,口感很好,在本地很有市场。过来体验购买的消费者很多。”朱俊科认为,对准市场需求也是家庭农场持续健康经营的关键所在。

淄博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荆延东认为,无人家庭农场实现了经营效率的最大化和产品品质的最优化,从而实现节约资源、降低成本、环境友好的综合目的。这种用脑力劳动代替体力劳动的智能化管理模式,是未来家庭农场发展的必然方向。

全程智能

一人管理千亩农场成为可能

朱俊科的无人农场是与山东理工大学合作开展的。农场整合了现代农艺和农机装备、绿色植保技术、无人机等,依托天空地一体化农情信息获取系统,达到绿色生态农业的无人化、精准化操控,形成可复制、易推广的循环生态农场新模式。

“农场实现了前期耕种阶段、中期管理阶段和后期收获阶段的全程智能化。”山东理工大学教授张彦斐告诉记者,比如在中期,水的管理尤为重要,而无人浇水也是整个无人农场建设的关键节点。农场的智能灌溉系统在实际运作中,能及时给作物解“渴”。

据了解,在无人农场的田间设有多处探头探测土壤中水的含量,根据大数据测算系统,获取作物在未来一段时间需水量,再根据田间的持水量,计算出需要补灌的用水量,根据需要补灌用水量,完成作物的“补水”。

“智能化的农场,包括‘大脑中枢’、‘传感系统’和‘操作系统’,能够完整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并应用信息。”张彦斐补充道。

云平台监控系统,是无人农场的“大脑”。系统对农场进行整体调控,监控农场内作物生长环境、土壤状态以及所有机具的作业状态,并进行智能实时调控。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玉米 土地 饲料 处理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