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机械 > 技术应用

高青:农机发明高手在民间


王克鹏 张洪

在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农村,有这样一帮人,像姚承峰、李华、李震等,都是普通农民或农机手,可知名度很高,并广受称赞。除了他们懂农机、会致富,更因为他们好钻研、善创新,推出了一项项研究和发明成果,成为农业机械化的重要补充,在农业生产和农民致富增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手在民间。近年来,高青农机化事业飞速发展,为农民开展农机具研发革新提供了载体和支撑,也让农民的发明创造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与此同时,高青大力推进农机培训教育,造就了农民科技研发的一方沃土,培育出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也让“民间高手”脱颖而出。

姚承峰:“双割刀”破解大难题

姚承峰是高青县青城镇香姚村农民,虽然仅有初中文化,但他根据动力学原理研制出了小麦收获“双割刀”,并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发明证书。

有一年夏收,姚承峰夫妻俩在田家村割麦时,户主要求把麦茬割得低一点。姚承峰放低割刀后,一垄麦子没割完,车就被麦穰塞住走不动了,割刀也不转了。而这一耽误就是3天时间。

麦熟一晌,想个什么办法才能让麦穰不塞车?从小喜欢琢磨农机的姚承峰说干就干,在自家小院里铺开了场子,买件、改装、焊接……半年后“双割刀”成型。可是一试刀,收割机没走几步就抛锚了。

姚承峰二话没说,回家继续改进、试验,经历了一次次失败后,方便、实用、高效的自走式联合收割机二次切割装置终于研制成功。由收割机自带的割刀收割麦穗,另外安装一套割刀割麦秆,姚承峰形象地将其命名为“双割刀”。

“双割刀”初试身手,就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和认可。用普通割刀收10亩麦子需要1.5小时,而用“双割刀”只需1小时。这一年,姚承峰卖出100多台“双割刀”,为农民、机手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也让他在发明上备受鼓舞。

近年来,姚承峰又克服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使“双割刀”功能愈加强大。他不仅为“双割刀”申请下了国家专利,还注册了商标,顺利将产品推向市场,年销量迅速突破500台大关。

据姚承峰介绍,过去的自走式联合收割机普遍装备一次割刀,麦收时经常出现塞车及漏籽、筛选不干净等问题。机手为了提高收割速度,往往提高麦茬,这样就对秋作物种植极为不便。

姚承峰发明的装置使用固定伸缩式双层刀,能自由方便地调节麦茬高矮。一次割刀将麦穗割下送入收割机,麦叶和麦秆被二次割刀切断均匀撒于田间,而不再进入收割机,有效解决了农民的“老大难”问题,既有利于秸秆禁烧又方便了收获和耕种。

“收割速度由原来每小时3公里提高到5公里,而且不会出现塞车。另外配备了可调式滑行器,自由调节切割高度,还安装了液压控制系统,当遇到障碍或不便使用时,无需停车就能提起‘双割刀’。”姚承峰介绍说:“按一台收割机每天工作10小时,比过去可多割20多亩,增收1000元,还节约燃油费200元。”同时,秸秆还田能顶一茬农肥,还起到保湿和除草的作用。

李华:大棚拖拉机上“央视”

李华是高青县青城镇大于家村人,大学电气机械专业毕业后,他毅然放弃了在城里就业的机会,回到村里开了一家农机维修店。

大于家村是大棚种植专业村,由于大棚比较矮,一般拖拉机很难正常作业,种植户非常辛苦。特别是村里新上了低温西瓜棚后,耕地、开沟更成了农户的大难题。大棚里能否实现机械耕作呢?

李华开始查资料、画图纸、购机器、搞实验,整天忙得不亦乐乎。一般的小型拖拉机动力不足,即使勉强进了大棚,根本就跑不起来,更别说进行作业了。于是,他投巨资买来“上海SH-50”拖拉机作母本进行改装,把后车轮轮胎换成“潍坊—12”拖拉机的人字形走步型轮胎,拖拉机明显变矮了,但测试时发现还是有点高。

为了开阔思路,李华又花4000多元买了台电脑上网“取经”,几个月后终于想出了好主意——把拖拉机平行前桥设计成下凹形,使底盘、车身整体下移,同时把油箱和驾驶座、方向盘等驾驶装置分别移至发动机两侧,进而将整个车身高度降到了最低,可以在0.95米高度空间环境中自由作业。针对四轮压强过大的缺陷,李华又加装了两个后轮。第一台低空间作业拖拉机诞生了。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拖拉机 大棚 西瓜 小麦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