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机械 > 技术应用

从“门外汉”到发明家


唐朕天

50岁的杨永林从事农机工作超过了30年。很难想像,在甘肃省河西地区农机发明行业里享有盛誉的杨永林并非科班出身。从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南华镇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到嘉宝机械制造销售有限公司的学徒工、技术员,从生产主管到工程师,一步一步走过来,这个“门外汉”通过不懈努力,成功发明近百项技术成果,累计申请21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成为名副其实的发明家,并于2016年被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

聪明肯干练就精湛技艺

上世纪80年代初,杨永林初中毕业后,跟着父亲学习电焊。上世纪90年代,他第一次接触到农业机械加工,并很快掌握车床基本操作要领。不久后,手艺精湛的杨永林便成了周围十里八村有名的农机修理师傅。

1994年,杨家筹资20多万元在南华镇创办南华农机修配厂,有着丰富实操经验的杨永林被安排到车工和电焊工岗位。因为踏实肯干、善于钻研,他很快成为修配厂的技术能手。

不断升华插上飞翔的翅膀

建厂头几年,厂里主要业务仅为农机维修和简单仿制仿造,效益平平。杨永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02年,一次为汽车补胎时,他发现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路况等原因,时常发生漏气现象,却很难被司机发现。杨永林心想:“如果能消除这种情况,就能为车主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通过反复实验,一款“汽车轮胎漏气报警器”被他研发出来,高台县科技局得知情况后,主动联系并鼓励杨永林为此项成果申报国家专利。不久,此项专利获得批准,成为杨永林的第一项国家专利,也点醒了困惑中的他。

“我造不了汽车,但我想让汽车行驶更安全,从而提高汽车的价值。”在说到第一个专利对他的启示时,杨永林微笑着说。获得专利后的杨永林着重学习了解知识产权对企业发展、产品创新的巨大推动力,发明创造开始成为他工作的重心。

杨永林专注于自主研发,尽管只有初中学历,他却一直坚持自学相关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在一次业务洽谈中,杨永林看到一张用机械制图软件CAD绘制的装配图,复杂的构图在一张图纸上清晰地展现出来。相比较传统手工绘图,这种绘图方式更为省时省力、方便快捷,于是他找来电脑方面的书籍自学。2010年,张掖市人社局举办的为期3个月的企业专业人才进高校脱产培训,使杨永林获得了电脑机械制图的专业指导。“那次培训,电脑绘图、机械设计的专业知识都由大学老师讲解,培训结束,我的电脑绘图技术已是得心应手了。”杨永林说。

通过不断学习和认真工作,杨永林不仅熟练掌握了CAD二维、三维制图方法,还通过多种途径系统地学习了机械设计、企业管理、产品营销、政策法规等学科专业知识,获得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大专文凭,同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13年4月,杨永林通过考试获得工程师中级职称,成为一名农民工工程师。

科技创新增添发展活力

2010年9月,杨永林所在的修配厂经改制,转型为高台县嘉宝机械制造销售有限公司。公司的成立加快了企业规模化、产业化进程。有着丰富研发经验的杨永林敏锐地认识到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倡导建立科技创新研发部门,引进和培养大专以上学历农机科研技术人员6名,累计争取科研经费300多万元,组建了专业研发团队。在他的主持下,团队经过市场调研和论证,建立了以“市场需求,用户反馈,技术改进”为导向的市场调查体系和“自主研发/合作研发→确定设计方案→样机试制实验改进→产品定型申请专利→批量生产跟踪服务”五步技术创新研发体系,为企业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

杨永林和他的团队通过与兰州大学、甘肃省机械科学研究院等省内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交流合作,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2010年,杨永林和他的团队获得的“翻转犁双油缸控制翻转180°装置”发明专利,攻克了同类产品使用时中立位置不翻转的难题,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此后,他又获得“牵引式液压升级播种机”“温室大棚沼气加温装置”“多功能起垄施肥铺膜机”“可调式激光平地机”“冬埋葡萄藤去土机”“调幅液压翻转犁”等一系列专利。

技术创新和研发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公司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产品研发成功率达80%以上,技术成果转化率90%以上。公司全年可生产农机具8000多台(套),年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其中,由科技创新获得的经济效益占到公司总产值的40%以上。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经济效益 大棚 温室 营销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