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机械 > 技术应用

国机集团副总裁陈志谈“农业装备技术创新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孙红梅 杨鸿博

前不久,由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农机院)完成的集体项目——“农业装备技术创新工程”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业内人士评价,这次获奖在中国农机工业几十年的发展中“成色”很高,含金量十足,因为该项目不仅几乎囊括了农业装备领域的各个方面,诞生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和农机产品,还在农机化领域的产、学、研如何结合,农机工业的发展模式如何拓展创新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讨,为农机科研、成果转化和企业发展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范例。

首个“软实力”大奖

与以往的国家科技进步奖项不同,中国农机院这次获奖属于国家科技奖励办2008年特别设立的“企业技术创新工程”奖项范畴,是本届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获得此奖项仅有的5家单位之一。而该奖项设立的初衷就是突破以往国家科技大奖只奖“硬项目”的局限,进一步关注企业组织、管理行为创新等“软实力”,鼓励企业从战略层面系统地加强技术创新谋划,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为“软实力”单独设项,这在历届国家科技大奖中还是首次。谈起这次获奖经历,在该项目攻关主要阶段一直担任中国农机院院长,如今已是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的陈志自然感慨良多:“目前我国农机工业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工业总产值已突破2000亿元,拥有规模以上农机企业2000多家,能够生产各类农业机械产品3500余种。但在十年前,农机工业面临的局面却相当困难。”

从全局上看,当时农机工业领域的现状十分堪忧,农机产品技术含量低、同质化严重、与国际水平差距明显、高端农机与核心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等问题十分突出,不仅影响了农村的土地流转和农业的规模经营,也制约了现代农业向纵深方向进一步发展。而聚焦到微观层面,正处于科研院所转制时期的中国农机院也到了自身发展的紧要关头。因此,农机院领导一开始就立足全局,进行了通盘考虑,全面统筹,在进行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时,不但要考虑农机院的自身发展,还要立足于为整个行业服务的角度,促进农机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中国农机院完成了以“一道纲领、一项方针、一种战略”为指导,以“四位一体”技术创新体系为支撑,以“三大工程”建设为保障的系统性“软实力”创新工程。

中国农机院通过多次召开全院科技大会,全面分析形势,总结了改制以来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实际,研究发布了《中国农机院关于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自主创新、领先半步”的经营理念,制定了“科研立院、人才兴院、发展产业、服务农业”的战略方针,谋划和布局建设了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核心的科研、以战略联盟为稳定纽带的产学研合作、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基础的成果转化和以创新服务平台为支撑的产业服务“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体系,完成了创新人才、企业文化和制度保障三大工程建设,提升了农机工业的整体研究、产业化水平和农机科研创业的“软实力”,为行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崭新的产学研融合之路。

智慧结成硕果 汗水铸就辉煌

“这个获奖项目不是具体的某一项科研突破,或几项科研技术成果,它奖励的是十几年来在中国农机院诞生的不计其数的科研成果、产业化成果,因而含金量十足,是中国农机院全体成员十几年的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也是中国农机工业十几年发展成就的见证。”陈志说。

2007年,中国农机院牵头成立了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农机科研工作者同农机的上、下游生产企业联系日益紧密,农机院的科研范围也进一步铺开。随着接触的深入,农机院了解到新疆对棉秆联合收获机械需求量很大,而这方面的研发当时还属国内空白。新疆是我国最大的产棉区,棉秆等生产废弃物如果得到有效利用,将产生很高的经济效益。同时,新疆已经建成了几个以棉秆等农林废弃物为原料的生物质发电厂,棉秆的市场需求量大增。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农机院立刻将棉秆联合收获机械的研发工作提上日程。

研究过程绝非一帆风顺。由于棉秆硬度高、含水量少,现成的收获机械研发资料无法直接套用,科研人员多次奔赴新疆,采集第一手科研数据。由于在收获机械方面的丰富经验,5个月后,第一批40台棉秆联合收割机便小规模投入试用了。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收获机械 产业化 联合收割机 玉米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