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工作状态也有点“玩命”:今年5月前20天,全区共举办各类现场会20次,参会人数达7000人;举办培训班8次,培训3400人次;开车拉着机器在各乡镇赶场(指赶集)进行农机宣传讲解10多次;全区农机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基本无休假,包括“五一”。2009年,涪陵区农机办花费在技术推广上的工作经费达20万元。没有到过涪陵的人几乎难以相信这样的成绩,听到这样讲述的人很多以为是一个故事。这确实是一个故事,一个由几代农机人共同谱写的传奇故事。“我们一直有这样的传统,工作起来不要命。我的前任,一位女局长,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曾经为推广微耕机,拉着机器赶场,一去就是二十几天。”吴晓强告诉记者。
梁平:一个合作社代表的创新精神 在梁平,记者首先见到了兰显发,县农机推广站站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下乡给几个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送去了“农业部水稻机械育插秧(梁平)示范点”“梁平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片”的条幅后,他带记者来到了“礼让农机专业合作社”。这个合作社目前正在操作的事情正是梁平工作充满创新意识的一个写照。成立于2009年3月的礼让农机专业合作社,目前已经完成机耕1.3万亩、机防(防病虫害)2万亩、机插7120亩。受益于机械化的发展,集中种植千亩以上土地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梁平有7个。来自合作社理事长刘登友的说法是:合作社的农机化作业是半公益性的,主要是给入社农民及附近农民提供服务。合作社最主要的收益来源于一些项目,如300亩“稻鳅双千”(稻谷、泥鳅各产千斤)工程和3000亩“商品鱼养殖”工程。两个项目的年纯收益达20万元,均由合作社负责全程提供技术及装备支持。目前,合作社正在运作一项更为大胆的项目:“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项目”。据称,目前除江苏省在试点探索外,全国所有的水稻制种基本全是人工劳动。“采用机械化作业可以节省成本500元/亩,这个幅度远大于普通的水稻田;而种子质量的提高则是一个稳定的增收来源。”兰显发告诉记者,为了这个项目的规模化,他们已经提前与浙江省农科院进行了数年的技术探索和经验积累。目前,在重庆市范围内,一斤水稻大概可以卖一块钱,而一斤稻种要卖到20多元。“如果搞好了,相当有意义”。
江津:一个部门合作典范创造的奇迹 “如果全国都能这样搞,那就好搞了。”重庆市江津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李树祥告诉记者,全国著名水稻生产机械化专家陆为农曾如此评价。“水稻增产主要有两大技术:种子技术和栽培技术。袁隆平的杂交稻问世多年以后,全国水稻单产并没有实现应该实现的涨幅(理论上可达到900公斤,实际上500公斤左右)。关键是高产栽培技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推广。”李树祥告诉记者,江津农技推广部门曾经做过大量示范,但并不成功,原因在于“成本太高”。正是农机部门推广的机插秧技术为农技部门打开了一扇天窗。2006年双方合作示范成功。当年重庆大旱,普通的稻田亩产500公斤左右,示范区平均亩产达到700公斤,增产40%,“比采用超级稻种子所可能带来的增产还要多(当时理论上可增产30%左右)”。谈起成功的成因,李树祥告诉记者,江津区四大班子领导分片包干抓落实;政府设置几项补贴:专用秧盘每个补贴0.1元;对购买插秧机的农户再加30%的补贴,总额度达80%;政府集中采购育秧用壮秧剂免费提供给农民;每个镇发给一亩地两块钱工作经费;给农机农技部门安排10万元工作经费;2008年起从综合直补中拿出资金给予实行机插秧的农户每亩50元的补贴;出台了地方性的机插秧育秧标准和机插秧质量标准等都有力地推动了工作的开展。但他同时告诉记者,成功的最为重要的奥秘其实在于:通过机插秧实现了几个统一(品种、育秧、整地、机插、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收割),控制了插秧成本,规范了插秧作业,使得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中的核心环节得以保证实现(旱育技术、适时播种、适时早栽、增窝增苗、浅水栽秧等)。“这是农机农艺结合的一个典范案例”。今年,江津区的机插已经达到13万亩,占全部水田面积的近五分之一。“明年发展速度还会更快的!”采访的最后,李树祥有些激动地总结自己的观点,“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机械化,农技推广将走入误区,将是死路一条。”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丘陵 土地 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