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机械 > 技术应用 > 正文 返回 打印

看,那一片充满激情的丘陵山野(图)

零零社区网友  2010-06-08  互联网

夏明 杨培成 杨海林

                   涪陵区难得一见的平坝 夏明/摄影

 

山城重庆,到处是山区和丘陵,自然条件所限,农机化发展水平,尤其是水稻耕种收水平相对还较低。重庆市农委副主任、市农机管理办公室主任罗泽宽介绍:“重庆全市共有水稻1200万亩,其中适合488型、588型较大联合收割机收获的面积仅有近300万亩,只能靠人工收获的约100万亩,其余800万亩必须用小型联合收割机进行收获。因此,加快发展适应山区丘陵农业生产的小型机械,提高山区丘陵机械化的水平是重庆农机化发展的必然选择,重庆突破了,对全国的山区丘陵机械化都有带动和示范作用。”

5月21日-25日,记者来到重庆,几天时间里行走奔波千余公里,亲身感受了这里发展山区丘陵机械化的火热场面。

 

陈小明:一个山区农民的农机生活样本

 

此时,他已经从十年前没怎么见过农机的普通农民,成长为重庆市涪陵区先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监事。面对记者,陈小明显得有些拘谨,却难掩不吐不快的兴奋。

2000年,陈小明买了自己的第一台微耕机,这对当时生活在山区的农民们来说,算得上一个破天荒的举动。如果不是赶上了重庆市1999年就开始实施对微耕机实行购置补贴政策,他还可能会晚几年买。一台2000多元的微耕机,政府补贴1100元。由此,他开始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先辈的生活。

“以前耕地全靠牛和人。又累,花钱又多。还是机器好。”一台小小的微耕机不仅帮助他完成了自己家里几亩田的耕作,还给其他农户耕田150亩,按20元/亩左右的标准收费,一年下来收回成本,还净挣了2000多元。

2000元的纯收入确实不算多,但一季耕种就可以实现当地农民差不多一年的收入,陈小明在家人乃至乡亲们眼中的形象变了。“刚开始农民不接受,慢慢就接受了,后来找我干活的人越来越多了,再后来有些人干脆把田交给我来种了。这两年我已经成了这附近的种粮大户,种了55亩地,还参与组建了这个农机合作社。”憨实的脸上涌出的幸福,完全突破了因风吹日晒而略显红润的肤色。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农机化带给他的不止是收入的变化,自我价值的实现、工作方式的体面以及通过帮助别人所赢得的尊重应该是更为重要的收获。

到目前为止,他的农机资产在全国比起来也算不上多:两台微耕机、两台机动喷雾器、四台抽水机,两台两行插秧机。全年机插200多亩、机耕水田80多亩、机耕旱田120多亩,全年机械化作业纯收入3万多元。在目前的重庆,这样的农机户算得上是大户。

他的激动或许还来源于另外一点,“学着我的样子买微耕机的人越来越多了”。涪陵区马武镇文观村村委会主任蔺显友也是先明农机合作社的成员。自2004年买了微耕机以后,又先后购置了插秧机等机械。不仅如此,他还在育秧方面有独到造诣,被誉为“全区育得最好的人”。像他们这样的合作社成员在马武镇已经达到606人。对于一个全部人口只有4万(外出打工1.5万人)的镇而言,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数字。

“如果不是机械化,我们镇的很多土地都可能摞荒了。”马武镇人大主席吴富强告诉记者,“现在,不仅土地没有摞荒,还通过合作社的统一耕作、统防统治,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粮食产量。全镇涌现了110多个种粮大户,全部实行机械化生产。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机械化。”

 

涪陵:一个农机化快速成长的传奇

 

“壮观!10天前,漫山遍野的微耕机作业。”吴晓强,重庆市涪陵区农委副主任、区农机办主任,兴奋地告诉记者,“10年前想都不敢想。”涪陵,“想找一个平坝真的不容易”的地方,最近几年却因为农机化事业的快速发展而备受瞩目。

涪陵:2003年综合机械化率3.23%,2009年达34.18%,预计今年可接近40%;2003年机耕率为8.075%,2009年已达80.9%,预计今年可达93.97%。数字很简单,但能说明问题。1998年,涪陵微耕机推广事业开始起步,经过一段平稳发展后进入了快速通道:2007年推广了1078台;2008年推广了4500台;2009年推广了12000台;今年截至5月21日,已经推广了12920台。

尽管起步较晚,涪陵在机插与机收方面也表现出了快速发展的特点。与此相关的是涪陵在工作上一系列与众不同的措施:很早就由区政府出资对购机户给予补贴;所有大型工作会均以区委、区政府名义召开;合作社发展迅速,覆盖全区每一个乡镇,实现推广网络民间化等等。

他们的工作状态也有点“玩命”:今年5月前20天,全区共举办各类现场会20次,参会人数达7000人;举办培训班8次,培训3400人次;开车拉着机器在各乡镇赶场(指赶集)进行农机宣传讲解10多次;全区农机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基本无休假,包括“五一”。2009年,涪陵区农机办花费在技术推广上的工作经费达20万元。

没有到过涪陵的人几乎难以相信这样的成绩,听到这样讲述的人很多以为是一个故事。这确实是一个故事,一个由几代农机人共同谱写的传奇故事。“我们一直有这样的传统,工作起来不要命。我的前任,一位女局长,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曾经为推广微耕机,拉着机器赶场,一去就是二十几天。”吴晓强告诉记者。

 

梁平:一个合作社代表的创新精神

 

在梁平,记者首先见到了兰显发,县农机推广站站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下乡给几个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送去了“农业部水稻机械育插秧(梁平)示范点”“梁平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片”的条幅后,他带记者来到了“礼让农机专业合作社”。这个合作社目前正在操作的事情正是梁平工作充满创新意识的一个写照。

成立于2009年3月的礼让农机专业合作社,目前已经完成机耕1.3万亩、机防(防病虫害)2万亩、机插7120亩。受益于机械化的发展,集中种植千亩以上土地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梁平有7个。

来自合作社理事长刘登友的说法是:合作社的农机化作业是半公益性的,主要是给入社农民及附近农民提供服务。合作社最主要的收益来源于一些项目,如300亩“稻鳅双千”(稻谷、泥鳅各产千斤)工程和3000亩“商品鱼养殖”工程。两个项目的年纯收益达20万元,均由合作社负责全程提供技术及装备支持。

目前,合作社正在运作一项更为大胆的项目:“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项目”。据称,目前除江苏省在试点探索外,全国所有的水稻制种基本全是人工劳动。“采用机械化作业可以节省成本500元/亩,这个幅度远大于普通的水稻田;而种子质量的提高则是一个稳定的增收来源。”兰显发告诉记者,为了这个项目的规模化,他们已经提前与浙江省农科院进行了数年的技术探索和经验积累。目前,在重庆市范围内,一斤水稻大概可以卖一块钱,而一斤稻种要卖到20多元。“如果搞好了,相当有意义”。

 

江津:一个部门合作典范创造的奇迹

 

“如果全国都能这样搞,那就好搞了。”重庆市江津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李树祥告诉记者,全国著名水稻生产机械化专家陆为农曾如此评价。

“水稻增产主要有两大技术:种子技术和栽培技术。袁隆平的杂交稻问世多年以后,全国水稻单产并没有实现应该实现的涨幅(理论上可达到900公斤,实际上500公斤左右)。关键是高产栽培技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推广。”李树祥告诉记者,江津农技推广部门曾经做过大量示范,但并不成功,原因在于“成本太高”。

正是农机部门推广的机插秧技术为农技部门打开了一扇天窗。2006年双方合作示范成功。当年重庆大旱,普通的稻田亩产500公斤左右,示范区平均亩产达到700公斤,增产40%,“比采用超级稻种子所可能带来的增产还要多(当时理论上可增产30%左右)”。

谈起成功的成因,李树祥告诉记者,江津区四大班子领导分片包干抓落实;政府设置几项补贴:专用秧盘每个补贴0.1元;对购买插秧机的农户再加30%的补贴,总额度达80%;政府集中采购育秧用壮秧剂免费提供给农民;每个镇发给一亩地两块钱工作经费;给农机农技部门安排10万元工作经费;2008年起从综合直补中拿出资金给予实行机插秧的农户每亩50元的补贴;出台了地方性的机插秧育秧标准和机插秧质量标准等都有力地推动了工作的开展。

但他同时告诉记者,成功的最为重要的奥秘其实在于:通过机插秧实现了几个统一(品种、育秧、整地、机插、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收割),控制了插秧成本,规范了插秧作业,使得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中的核心环节得以保证实现(旱育技术、适时播种、适时早栽、增窝增苗、浅水栽秧等)。“这是农机农艺结合的一个典范案例”。

今年,江津区的机插已经达到13万亩,占全部水田面积的近五分之一。“明年发展速度还会更快的!”采访的最后,李树祥有些激动地总结自己的观点,“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机械化,农技推广将走入误区,将是死路一条。”

 

农机制造:一条逐渐挺起的坚强腰杆

 

日前的一则消息《微耕机全国10大品牌,6家花落重庆》在业界广为传播。采访中记者发现,重庆的农机制造业正在经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来自权威部门的资料显示:2009年,重庆市微耕机产销量达54万台,同比增长50%以上,占到国内市场的70%以上,其中10万台出口东南亚、非洲、欧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少人将重庆称为“微耕机之都”。

重庆众全农机连锁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昌城告诉记者,2008年开始,众全开始进行微耕机生产,2010年已销售6个品种的微耕机2.1万台。目前,公司正在全力推广一款号称使用“军工技术”的微耕机,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力的消耗,有望实现“既能解放牛也能解放人的目标”。

同样是在2008年,众全开始与日本井关公司合作成立重庆井关农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两行插秧机,截至目前,已在全国范围销售7000多台。这款经过21次改进、比日本原装产品增加了5项功能的插秧机目前在重庆市的售价是1.63万元,补贴后农民只需2400多元即可买到手。这家目前仍在涪陵一个开发区内租借厂房的公司,已经征得了新的土地,规模达到100多亩,“计划8月份动工”,新厂建成后具备实现年产值7亿元的能力。2010年,众全还打算试销30台小型全喂入收割机。

与众全的日式制造相比,位于渝西小城潼南的重庆市双恩农机厂则略显简陋。但已经进入麦收季节而仍在持续的生产和发货场面仍然可以让人感受到不一般的热闹。与洋马两行小型收割机相比,双恩的收割机明显更小。一台200多公斤的小型收割机,喂入量0.3-0.7公斤,售价1.8万元,补贴后农民只要支付几千块钱就可买到手。每天作业20亩左右(收割小麦),可以为机主带来2000元左右的收入,“去年最多的一个农民用它纯挣了1.5万元”。

2002年开始研发,2008通过鉴定,2009正式批量上市600台,在重庆市销售了480多台。2010年,双恩的产量达到1800台,在重庆市销量有望达到1000台。

“做不赢了。”一直电话不断的董事长刘友明表示,“仅四川省剑阁县元山、太平两个镇一次就要货60台;在重庆,忠县等七个区县有百台以上的订单,没法供货了。”面对着纷至沓来的订单,双恩的产能已经严重不足。“除了产品改进、研发新产品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尽快建新厂,扩大产能的问题了。”刘友明告诉记者。

这是两个案例。在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目前重庆已基本形成全国小型农业机械产品生产制造基地,产品主要包括农用动力、耕作、运输、提灌、收割、脱粒、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等7个大类100多个型号的小型农机产品。全市农机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农机装备制造业作为农机化事业发展的腰杆正日益坚挺。

目前,重庆发展山区丘陵机械化正循着“全力普及机耕、大力发展机收、努力突破机插”这一工作主线在加速向前推进,市农委副主任、农机管理办公室主任罗泽宽认为:当我国农机化进入中级发展阶段之后,山区丘陵机械化应该受到格外重视。以山区丘陵较多的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西南五省区市为例,2007年农机化平均水平只有9%,远低于全国42.47%的水平;如果这些省区能够达到42.47%,将对全国平均水平起到8-9个百分点的拉动作用。重庆2009年农机化水平是21.08%,远低于全国48.8%的平均水平,但与自身2008年17.07%的水平相比,却是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不可不谓骄人的战绩。

 

                         机插秧培训 杨培成/摄影

 

                         新机器搬回家 杨培成/摄影



http://farm.00-net.com/jx/3/2010-6-8/239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