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机械 > 技术应用

农机科技创新离不开农机与农艺的结合互动(图)


蒋亦元

 

编者按

8月7日,全国农业机械化科技教育工作会在黑龙江召开。会议期间,谢扬、蒋亦元、任露泉、陈志等业内知名专家齐聚一堂,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学术报告会。围绕着中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农机与农艺结合、农业机械仿生技术发展、农机化科技发展方向等专题,几位专家作了精彩的报告,对于行业发展提出了宝贵的真知灼见。本报将对各专家所作报告进行刊登,其中部分内容略有删节,以飨读者。

 

随着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提出、《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和逐年大幅度增长的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农业机械化的热潮空前高涨,要求农机与农艺结合的呼声亦频显于报端。

而国内外的历史经验也表明,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才能有力推动农机和农业科技创新。

农机与农艺的矛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不言而喻,作为工具,农机为农艺服务是其天职。但单方面要求农机服务于农艺的思维已经过时。今后应在农机尽力为农艺服务的前提下,农机与农艺各自调整、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共同为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服务。

机械技术并非万能。一般而言,从技术上看许多农艺要求是可能实现的。但在实践中常由于所研制的机械过于复杂、制造难度过大、制造成本过高、使用维修不便等原因未能在生产实际中应用。这时如果调整农艺要求,有时并不或稍微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但由于机械化得以实现,最终效果可能还是满意的。所以,从发展看,农艺研究工作者宜将是否便于机械化,作为衡量其所制订的农艺要求可行性的必备条件之一。

据笔者多年的接触,多数农艺研究工作者很少或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同样,我国的农机科研工作者多数认为只要按给出的农艺要求进行设计就可以了,缺少“当前的农艺要求并不一定是唯一正确的、不可动摇的”意识,又缺乏必要的农业生物生理知识和经验,也就缺乏相互切磋、不断解决相互矛盾问题的行动。

这不能归咎于农艺与农机科技工作者。这是历史的必然!因为几千年来农业生产是以人、畜力和简单农具为主,没有大规模地应用农业机械。所以是“不知有汉,何论魏晋”。但今天不同了,当前是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转折期的开始——农业必须逐步地、有些地区要快速地实现机械化,而且是全程机械化,否则农村劳力仍减不下来,农业的现代化也无从谈起。

农机科研宜充分借鉴国内外的经验与教训

诚然,我国农机科研工作者研制过一些成功的农业机械,但它们无一不是与农艺结合的产物。如曾困扰我国多年的大豆底荚漏割造成损失过大的问题,就是农机与农艺结合而解决的范例。

相反,我国也有被动地、机械地服务于农艺要求而最终导致研究失败的例子。如我国首创的“水稻拔洗苗插秧机”,未能实现推广。根本原因在于它只是纯粹机械地模仿手工作业:拔秧、洗秧、分把运秧、再将秧分把装到秧箱。辅助劳动太复杂、繁重。结果未能提高多少劳动生产率。而与此同时,日本的插秧机进入我国,并取而代之。这是沉痛的教训,也再次说明了技术竞争是多么残酷!

这一事例充分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农机科技工作者不能被动地服务于农业,要积极主动与农艺学家切磋探讨,各自调整、相互融合。其二,农机与农艺都不能孤立地只关注一个环节,而要从整个系统来把握每一个环节的机械化问题,才能取得整体效益。

农业科研需要农机农艺等多学科的通力合作

笔者曾参加美国一个渍制蔬菜生产协会的年度汇报与计划会议。会议用一天的时间专门讨论有关辣椒的科研问题。与会者有农业工程、农艺、植物/作物生理、园艺、昆虫、微生物/公共卫生、食品科学、包装/运输、农业经济和农业部的代表等10个专业领域的专家。这说明了什么?芽这就意味着不仅从增产、提高农产品品质的角度来考虑,而且从机械装备能否实施以及从食品卫生、包装运输、经济核算等多方面考虑,并且在研究、设计、试验的全过程中进行监控。

这样的“我查人人,人人查我”的模式,促使各方专家同时展开面对面的讨论。这种方式是很重要的。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讨论,可以使多方面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了“闭门造车”的恶果。无论哪个学科提出了一个新技术措施必然会引起多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对成熟工艺的改革,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在进行的过程中还会不断出现新的矛盾。所以他们年年都要开这种会议,每次会议不一定需要很长时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机械 农业机械化 农业工程 农业生产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