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农机局 李本杜
近几年来,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下,广大人民群众增大了对农机化发展的投入,推动了湖南省永州市农机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到2007年底,全市农机装备总量达到55万台(套)、354万千瓦,亩均耕地拥有机械量达到0.9千瓦。目前,全市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应用工作实现“四个突破”,出现“五个转变”。 四个突破 前所未有 农机投入机制有了新突破。永州市农机化发展投入,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以农民投入为主体,国家政策补贴为拉动,以项目实施为依托,以社会资金为补充的格局。2007年国家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800万元,现代农机装备项目资金180万元,拉动农民和社会资金投入9500万元。今年国家对该市的补贴资金有望突破2000万元,拉动农民和社会资金投入有望突破1.5亿元。农机化支持农业结构调整有了新突破。到2007年底止,全市蔬菜生产机械发展到21560多台,畜牧业生产机械13863台,渔业机械2490多台,林业生产机械1148台,农产品加工机械97909台,烤烟起垅机械发展3500台套。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有了新突破。目前,全市水稻联合收割机达到1558台套,全自动高速插秧机发展到50台套,耕作机械6.5万台套,中大型耕作机械2600台套;水稻病虫害机械化防治机械2148台。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点12个。农机作业服务促进农民增收有了新突破。2007年全市农机从业人员达到45万人,其中拥有农业机械固定资产10万元以上,年作业收入5万元以上的农机专业大户316户。农机作业服务面积850万亩,其中机耕面积428万亩,机灌面积322万亩,机收面积103万亩,机保面积80万亩,机插面积3800亩。农机作业服务总收入达到107亿元,促进农民人均增收260元。 五个转变 走出新路 机具推广由“小微型”向“中大型”转变。永州市是丘陵山区,以前农机推广主要以“小微型”为主体,近年来,在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拉动下,逐步以“小微型”向“中大型”迈进,2007年全市中大型作业机械发展4300多台套。农机作业由“家庭自用”向“社会服务”转变。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机制的影响下,以前农民购买农业机械主要为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而作业,大部分时间是闲置不用的,农机作业效率相当低。近几年来,各级农机部门通过把拥有农机的用户组织起来,成立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广泛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既提高了农机的使用效率,又增加了农机用户的经济收入。2007年全市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发展到3000多个。示范推广由“部门组织”向“农机大户”转变。以前开展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示范,绝大多数由政府职能部门(农机部门)来组织,每年搞1-2次现场演示活动,观摩的群众终究还是极少数,这样影响力不是很大。近年来,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大户,通过大户的试点示范,带动农民大力发展农业机械,效果很好。农机发展由“孤军作战”向“社会协作”转变。以前一讲“农机”,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拖拉机,对农业机械的整体概念不是很了解,片面认为发展“拖拉机”是农机部门的事,与己无关。近几年,通过农机部门的广泛宣传和农机用户的大量实践,充分展示了农业机械的现实作用,让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切身体会到了农机的威力。目前基层政府、农业、烟草、粮食、开发、财政、国土等部门都加深了对农机化发展的认识,在工作中高度重视,在财力上大力支持农机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农机应用由“生产工具”向“新生产业”转变。作为先进生产工具的农业机械,一直以来以“配角”的身份依附在“农业”当中,没有引起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足够重视,只是单纯地把它看作是“生产工具”,没有挖掘它的“内在潜力”。实践证明,农业机械既是现代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机载体,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物质基础,同时还是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很大潜力的新生产业。2007年全市从事农机销售人员达到1800多人,农机销售总额达到2亿元;从事农机维修服务的人员达到2100多人,农机维修服务收入达到1.3亿元;从事农业生产资料运输人员达到5.3万人,服务收入达到5亿多元;从事农田作业服务人员15万人,作业服务收入12亿多元。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jx/3/2008-6-19/238410.html
上一篇 : 大兴农机用上了G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