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机械 > 技术应用

加强技术创新研究平台建设,促进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健康发展


赵秉强

一、农机农艺结合的问题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农机是龙头,农艺要跟上(农艺问题包括:农艺配合农机的作业问题、肥水管理、作物品种选择、作物栽培管理、杂草和病虫防治问题等)。从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的起伏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农机农艺结合的重要性。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农艺部门为主研究阶段。我国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从国外引进保护性耕作技术,当时主要是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农艺专家在研究,研究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达到高潮。但是,当时开展研究的农艺专家没有很好地与农机专家相结合,共同开展农机、农艺的综合研究,致使保护性耕作机具研制环节严重滞后,技术体系的完善尤其是推广工作受到很大的限制。到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我国的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入低潮。1990年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少免耕学术研讨会,总结了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各地开展保护性耕作的研究成果,之后,国家对保护性耕作研究和推广的科技投入基本没有,保护性耕作全国性的研究推广走入低谷。

第二阶段:农机部门为主研究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从1992年中国农大与山西省联合承担的澳大利亚国际合作项目开始),农机部门为主开始研究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机具研制得到大大加强并不断完善,为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从2002年开始,农业部农机化司启动财政项目,组织全国农机技术推广系统的广大技术人员,在我国北方地区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收到了良好效果。但是,这个时期农艺部门参与的工作不多,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研究和完善。由于病虫杂草防治、土肥管理、作物栽培等相关配套技术跟不上,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第三阶段:农机农艺全面结合的新时期。随着我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发展,对农机农艺结合协同作战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为此,2005年12月农业部成立了由农机、土肥、植保、农学、技术推广专家组成的农业部保护性耕作专家组,标志着新时期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与推广开始了农机与农艺的紧密结合的发展新阶段。专家组的农机、农艺专家一方面承担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研究,另一方面,指导全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示范推广。财政部从2002年开始,每年投入3000万财政资金,支持农业部农机化司大力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与推广。新时期农机与农艺的紧密结合,将对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和示范推广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加强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研究

在农业部农机化司的组织领导下,全国农机战线的广大技术人员共同努力,使我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工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在我国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中,仍需加大力气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研究工作。主要原因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农机具在保证播种质量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科研部门与机械制造企业联合开展攻关,加大研究力度,使农机具尽快过关,保证保护性耕作的播种质量。另外,我国在保护性耕作机具研制的方向上,是发展大型机械,还是小型机械,需要研究和得出结论,为决策部门提供依据,指导我国保护性耕作机具健康发展,上少走弯路。

(2)在保护性耕作一般原理的指导下,开展保护性耕作的区域发展技术模式研究,形成、完善和定型适合我国不同类型区保护性耕作推广的技术模式和体系,非常重要,此项工作需急待加强。

(3)我国保护性耕作可持续土壤养分管理问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技术上,研究都非常薄弱。国外在该领域已经有很多研究,尤其是利用长期定位试验平台,在保护性耕作耕地质量演化、施肥管理、土壤养分转化供应模式、养分损失、养分分布等领域取得了大批理论和技术成果。目前,国外在保护性耕作可持续养分管理方面的研究仍在持续进行。相比国外,我国的土壤、气候和作物种植制度复杂多样,更需要加强对保护性耕作可持续养分管理的研究,形成我国自己的保护性耕作可持续土壤养分管理理论与技术体系,发挥保护性耕作更大的生态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作物品种选择、种植、栽培管理方面的研究十分薄弱;在病虫杂草的发生与防治上,没有建立起适合中国特色的防治理论与技术体系。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数据 耕作机具 处理 重复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