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电话里的山村人家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曾是多少京郊人憧憬的幸福生活,也曾是他们可望而不可及的生活。老一辈人说起过去京郊的通讯,话语中无不透着无奈:从解放初期到上世纪60年代初,京郊农村电话通讯几乎为零。后来渐渐有了电话,但一个村里只有一部老式摇把子电话。即使这样,偏僻的山沟里还能通电话,这对当时的人们来说简直是神仙过的日子。
  光阴荏苒,如今,京郊一家一部电话,一家多人有手机的现象早已不是新鲜事。经过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发展,通讯方式的大变革彻底改变了百姓的生活方式,随着电话、手机和电脑网络的普及,京郊百姓不仅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而且也同城里人一样,幸福地享受着信息化的现代生活。
  初秋时节的怀柔区渤海镇北沟村,树木繁茂,果实挂满枝头。走进村子,不时看到村民们正在用手机向外界报告着丰收的喜讯。临了,你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有事再打我手机。”而有谁能够想象得到,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北沟村才有了一部让人稀罕的“摇把子”电话,而这之前,小山村与外界通话却基本靠“喊”。
  在这个小山村里发生的一个个与村民生产、生活相关的故事,无不见证着京郊农村60年通讯业发生的巨变。
  曹文亮今年75岁,曾在北沟村当过大队书记和村主任。说起北沟村过去的通讯,老人仍记忆犹新。
  村民们祖祖辈辈盼望着有个“顺风耳”,让他们能随时和外面说上话。终于,他们盼来了一部新奇的“摇把子”电话。然而,“摇把子”既带给他们希望,也带给他们很多心酸。
  在1962年以前,北沟村没有电话,村民们遇事都是靠相互之间捎口信。20几岁的杨淑兰住在村子的最北头,离主村有两里地远。虽说她年纪轻轻的,可胃疼的毛病却有年头了。1957年初春的一天,杨淑兰的胃疼得实在挺不住了,由于村子里没有电话,没法通知县医院开救护车过来,杨淑兰的家人只好捎口信请来主村里的四个壮劳力,临时绑了副担架,抬着她去县医院。当时村里通往县城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四个大老爷们儿抬着杨淑兰,40多里地整整走了大半天。一路的颠簸,让杨淑兰疼得死去活来。好在去得及时,杨淑兰经过治疗痊愈了。
  类似杨淑兰遇到的事儿,北沟人碰到得多了,他们尝尽了没有电话的苦头,默默期盼着有电话的那一天。
  1962年秋,北沟村终于装上了电话——一部黑色的摇把子电话。当时村里没有专门的办公地点,所以摇把子电话只好放在了村河西农民曹进岭家。电话装上的第一天,大家伙都跑去瞧新鲜。崭新的黑塑料机身,铁把子外面套着黑色的塑料套,跟过去战斗片里看到的没什么两样。
  当时摇把子电话要通过人民公社的分机进行人工转接才行。公社的电话机房设有专人24小时值班,机房的通话设备上有很多个插孔,每一个插孔分别对应着一个有电话的村或单位。电话的打出和打进都要通过公社话务员的插转来接通。当时北沟村还没有广播,有时电话从公社转接进来,如果赶上电话旁有人,接电话的人还得出去找当事人。如果赶上没人接电话,那多急或多重要的事也就因此耽误了。
  但不管咋样,自打有了摇把子电话,北沟村人的生活就跟它分不开了。
  曹文亮清楚地记得,1969年阴历二月十九那天,夜里11点多钟,睡得正沉的他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曹文亮打开门一瞧,是住在村南头的大哥家的女儿来找他。原来和大哥一起住的老父亲因为一直有哮喘病引发了心衰,需要马上找大夫来。曹文亮急忙到曹进岭家打电话,幸运的是,电话一次就接通了,辛营公社卫生所的刘
  大夫及时赶到。但是一给病人号脉,刘大夫的眉头马上皱了起来:“不行,这病我瞧不了,得马上让县医院派救护车来。”曹文亮又马上往怀柔县医院打电话,这一次电话摇了许久才接通。等病人送到医院时,天都快亮了。经过抢救,老人还是在第二天下午去世了。
  多少年以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曹文亮感慨万千:“当年,要是早点儿送医院,我父亲也许还能有救。可是后悔有啥用啊,谁让那时候咱山里条件不好呢!要是搁现在,家家有电话,人人有手机,就啥事都不会耽误了!”
  那年头,一部摇把子电话既带给北沟人希望,也带给他们很多心酸。由于用得年头太长了,到后来,摇把子电话三天两头坏,机身斑斑驳驳的,早就看不出原来的样子了。一直到1993年,摇把子电话才换成了程控电话。从此,摇把子电话淡出了村民的生活。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迎春 树木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