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介绍介绍粘虫的症状以及防治方法:
玉米粘虫:(Mythimnaseparata walker)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行军虫、剃枝虫、五色虫。
幼虫:幼虫头顶有八字形黑纹,头部褐色黄褐色至红褐色,2~3龄幼虫黄褐至灰褐色,或带暗红色,4龄以上的幼虫多是黑色或灰黑色。身上有五条背线,所以又叫五色虫。腹足外侧有黑褐纹,气门上有明显的白线。蛹红褐色。
成虫:体长17-20毫米,淡灰褐色或黄褐色,雄蛾色较深。前翅有两个土黄色圆斑,外侧圆斑的下方有一小白点,白点两侧[1]各有一小黑点,翅顶角有1条深褐色斜纹。
卵:馒头形稍带光泽,初产时白色,颜色逐渐加深,将近孵化时黑色。
幼虫防治重发区需要普遍防治,一般发生区需要及时挑治。
玉米粘虫是一种远距离迁飞性害虫,每年春季由南方省份迁入我省,为害拔节孕穗期的小麦。5月下旬后期,我省发生的粘虫迁往我国北方地区发生为害。秋季随着气温下降,北方地区发生的玉米粘虫随高空气流回迁南方,一部分可能迁入我省玉米产区,对我省秋季玉米生产形成一定威胁。今年7月中下旬以来,玉米粘虫在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玉米田相继大面积发生。预计8月底至9月上旬北方玉米产区发生的三代粘虫有可能一部分迁入我省玉米产区,形成我省四代粘虫发生的虫源基数。今年我省夏玉米播种期长,生育期不整齐,中迟熟夏玉米食料条件及秋季气候条件有利于四代粘虫发生为害,预计我省中迟熟夏玉米粘虫将存在中等发生的可能,低龄幼虫高峰期预计出现在9月上中旬。
技术意见提出,对成虫防治,要利用粘虫成虫趋光、趋化性,采用糖醋液、性诱捕器、杀虫灯等无公害防治技术诱杀成虫,以减少成虫产卵量,降低田间虫口密度。幼虫的防治时间,全省大部分地区为9月上中旬,防治对象田为中迟熟夏玉米田,防治指标为玉米田虫口密度30头/百株。防治时亩用50%锌硫磷乳油75-100克、或40%毒死蜱(乐斯本)乳油75-100克、或20%灭幼脲3号悬浮剂500-1000倍液,对水40公斤均匀喷雾。[2]
玉米粘虫以幼虫暴食玉米叶片,严重发生时,短期内吃光叶片,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为害症状主要以幼虫咬食叶片。1~2龄幼虫取食叶片造成孔洞,3龄以上幼虫危害叶片后呈现不规则的缺刻,暴食时,可吃光叶片。大发生时将玉米叶片吃光,只剩叶脉,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当一块田玉米被吃光,幼虫常成群列纵队迁到另一块田为害,故又名“行军虫”。一般地势低、玉米植株高矮不齐、杂草丛生的田块受害重。
降水过程较多,土壤及空气湿度大,气象条件非常利于夏玉米田块粘虫的发生危害。陕西省气象农业遥感中心近期的调查结果显示,粘虫主要发生在临渭区、蒲城县、富平县、咸阳北五县一带及商洛局部。省植保站最新测报结果,全省玉米粘虫发生面积375万亩,其中67万亩重度发生,受害株率达到80%左右。为此,气象部门发布喷药适宜条件等级预报,全省大部区域未来短期内较适宜喷药作业,关中东部适宜开展喷药作业。粘虫是一种迁飞性害虫,自江淮流域迁飞而来,不能在陕西越冬,因此具有偶发性和爆发性的特点
玉米粘虫为杂食性暴食害虫。危害最严重。我国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危害。1症状识别钻虫与地老虎同属夜蛾科的害虫,一生分为四个阶段,成虫、卵、幼虫和蛹。豁虫的幼虫裸露在植株表面取食为害。1一2龄幼虫多隐藏在作物心叶或叶鞘中,昼夜取食,但食量很小,啃食叶肉残留表皮,造成半透明的小条斑。5一6龄幼虫为暴食阶段,蚕食叶片,啃食穗轴。2形态特征成虫淡灰色或淡黄褐色,雌成虫体长18一20毫米,雄成虫体长16一18毫米。卵半球形,有光泽,卵产在植物的枯叶或嫩叶端部的皱缝间。初孵幼虫灰褐色,2一3龄幼虫取食嫩叶时,身体前部或大部呈绿色或灰绿色。老熟幼虫体长38毫米,头红褐色,头盖有网纹,两侧有褐色粗纵纹,略呈八字形,外侧有褐色网纹,体色由淡绿至浓黑,变化甚大,在大发生时背面常呈黑色,腹面淡污色,背中线白色,亚背线与气门上线之间稍带蓝色。蛹体长约20毫米,红褐色,有光泽。3发生规律乱虫无滞育现象,只要条件适宜,可连续繁育。世代数和发生期因地区、气候而异。我国从北到南一年可发生2一8代。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08-08/hq_60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