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时节,走进河南省安阳市广润坡的10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区,绿色的麦海之中,不见农民背着喷雾器打药的身影,只有几架低空盘旋的无人植保机在作业。
本该下田打药的农民张海旺背着手,和几个乡亲一边看一边啧啧赞叹。“种了一辈子田,做梦也想不到还能用上飞机打药!”
“这种燃油式无人机能装载12公斤药液,起飞降落一架次就能打药24亩地,高峰期一天能完成四五百亩的作业量。”安阳市植保站站长王刚自豪地说。
利用无人植保机进行专业化统防统治,成为今年河南省小麦病虫害防控的一大亮点。
4月下旬的中原麦区,小麦已进入产量形成的关键期。从南向北,小麦陆续抽穗扬花,这也意味着到了病虫害防控的关键节点。据农业部预测,今年受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预计小麦中后期病虫总体呈重发态势,其中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南部麦区大流行,小麦穗期蚜虫在黄淮海大部麦区大发生。
“赤霉病如果防治不当,会极大影响小麦品质;穗期蚜虫则会造成小麦千粒重下降,引起严重减产,4月下旬到5月上旬是小麦穗蚜危害盛期,也是防治穗蚜的最佳时期。”正在当地召开小麦病虫害防控现场会的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巡视员陈友权介绍。
“病虫害防控,‘防’大于‘治’,每年这个时候,都是我们和农民最忙碌的日子,但最近几年,农民是越来越轻松!从最开始的人背机器,到机器载人,现在是人机分离。”汤阴县农业局局长杜树旺总结这几年的变化。
杜树旺详细解释:最早打药全靠人工,一个农民一天最多打20亩。后来有了自走式植保机,农民可以开着植保机进田打药,效率大大提高。但后期麦苗长高了,机器就开不进麦田,无人植保机一下子解决了这些难题,效率高、省人工,农药用量减少30%左右。效果也好,螺旋桨产生的向下气流加速形成气雾流,增强了药液雾滴对农作物的穿透性,防治小麦锈病、蚜虫的效果在90%以上。
农田里的“高科技”还有不少,在汤阴县菜园镇的农技站里,工作人员坐在电脑前,就能控制不同田块的杀虫灯和微生物喷雾系统,还可以实时监控大田里的气温、湿度、雨量、苗情、虫情等,并将相关信息汇集到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网。这一切,都源于大田里的佳多农林物联网设备。据介绍,汤阴县已在全县多个病虫害防控区域站安装使用了这一系统。
“一亩地化肥少用了10公斤,小麦多打了200斤;农药打的次数更少,植保站推广的绿色防控方法真管用。”老张打开话匣子,种玉米时用一种“生物导弹”,就是“赤眼蜂卵卡”,防治玉米螟虫特别有效。还有路边的太阳能杀虫灯,诱杀了不少害虫。“太阳灯一到晚上就亮了,村里人现在可爱到这地头溜达了。”
一亩地省10公斤肥、两三次药,对老张这样的普通农民来说可能还不算啥,但对种粮大户们来说却格外重要。
安阳县瓦店乡大王寨村种粮大户耿新军,从2012年起开始流转土地,去年种了260亩地,今年增加到300多亩,小麦、玉米轮种。
见到耿新军时,他刚卖粮回来,“去年的玉米刚卖完,现在价格低,一斤只卖了0.76元,上一年的玉米可卖了1.09元/斤,一上一下就差了10多万。”盘算这笔种粮账,耿新军暗自庆幸,幸亏自己成本控制得好,一年下来虽没赚什么钱,可也没亏钱。
耿新军逐一细数,化肥、农药“双减”,一亩地平均节本两三百元,260亩就是六七万元,再加上规模经营、采用新技术等,也降低了一些生产成本。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08-02/hq_56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