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粘虫的发生特点
1.1 二代粘虫迁入量较大,且蛾峰次数多
从我市6月份以来各地灯下累计诱蛾量来看,其具有迁入量较大且蛾峰次数多的特点。其中,双城在5月31日~6月2日出现第一个蛾峰,3d累计诱蛾88头;6月8日~10日出现第二个蛾峰,单灯日诱蛾139头,3d累计诱蛾224头,雌雄比接近1∶1;6月13日~6月16日出现第三个蛾峰,单灯单日诱蛾127头,4d累计诱蛾315头,雌雄比接近1∶1。解剖抱卵情况发现,3个高峰期雌蛾抱卵达到3、4级的占50%以上,尚志蛾量高峰期是6月4日,部分雌蛾卵巢发育已达到5级。其他市县调查结果基本与尚志相同。
1.2 二代黏虫残虫量大,虫龄不整齐
6月中、下旬二代黏虫幼虫在全市部分地区发生,虽然二代黏虫大部分地块进行了防治,但是由于成虫迁入时间高峰多,进入8月以后,田间仍然可以查到2、3龄幼虫,造成幼虫虫龄很不整齐,在且防治期连续降雨,使得田间残虫数量较大,残虫量略高于常年,为三代黏虫发生提供了虫源,给农民防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1.3 为害持续时间较长
6月中旬田间初见二代幼虫,到8月下旬田间发现三代低龄幼虫,为害时间持续80d左右,属历史最长时间。
1.4 发生和分布极不均衡
2013年黏虫在双城、呼兰、阿城、宾县等4个玉米主产区二代黏虫发生面积为15万公顷,三代黏虫发生面积为27 万公顷。以双城为例,发生地块平均百株虫量为11头左右,严重地块百株虫量可达到1033头,市县之间和地块之间的差异极为明显。
2 发生原因
2.1 天气条件适合黏虫发生
黏虫幼虫喜欢潮湿的空气,阴晴交错、多雨高湿的气候有利于其产卵,成虫产卵的适宜温度为19~25℃,超过30℃高温即不利于产卵。空气相对湿度低于50%时,则产卵量显著减少。2013年,进入6月份以来,平均气温约21.4℃,平均相对湿度约68%,雨日16d,降雨量为94.3mm;7月份平均气温为23.1℃,平均相对湿度为82%,雨日12d,降雨量为276.7mm。黏虫幼虫发生关键期的气候条件对其有利,比较适宜黏虫的集中迁入和发生为害,尤其是风速和风向使得一部分黏虫无法迁飞,对其成虫产卵、卵的孵化、幼虫成活和取食都有利,()致使羽化的二代黏虫不能迁飞走,而成为三代黏虫重发生的重要虫源。
2.2 栽培条件适合黏虫发生
2013年由于封闭效果不好、草荒地块面积较大、禾本科杂草较多,加之6月份气候条件适宜、蜜源充沛、营养丰富,给黏虫后天补充营养提供了足够的养料,有利于二代黏虫发育和为害。
2.3 田间管理适合黏虫发生
近年来,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进入7月份后玉米植株高大,致使田间栽培管理跟不上、农民进地难,导致田间管理粗放,为黏虫发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加之缺少配套的防治药械,导致二、三代黏虫为害严重。
3 防治方法
(1)加强虫情监测,及时发布预测和预报信息,做好虫情早期监测和预报工作,明确各区县影响气候的关键因素,制定适合生产应用的测报标准。
(2)加强世代的防治,尽力压低虫源基数,控制其迁移为害。有效清除田间杂草,对草荒的地块及时进行拔除,并注意安排合理种植密度,以控制和减少产卵量。
(3)抓住幼虫3龄暴食为害前的关键防治时期进行化学防治。常用的药剂有:4.5%高效氯氰菊酯50ml+水30kg均匀喷雾,或用5%甲氰菊酯乳油、5%氰戊菊酯乳油、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和10%吡虫啉2000~2500倍液喷雾防治。施药时间应在晴天上午9点以前或下午5点以后,若遇雨天应及时补喷,要求喷雾均匀周到,且田间、地头和路边的杂草都要喷到。遇虫龄较大时,要适当加大用药量。虫量特别大的田块,可以先拍打植株将黏虫抖落地面,再向地面喷药,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对于侵入玉米雌穗的黏虫,可采用涂抹内吸剂药液的方法防治。施药机械可采用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喷雾机、风送式喷雾机或烟雾机喷雾。喷雾时要穿好防护服、戴好口罩,并建封锁带,以防止转移。在黏虫迁移为害时,可在其转移的道路上撒15cm宽的药带对其进行封锁;或毎667㎡用40%辛硫磷乳油75~100g加适量水拌沙土30kg制成毒土,撒施进行隔离。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08-01/hq_55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