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玉米青贮收获机的使用方法


 

肖宝清

(宁夏海原县农机中心 755200)

玉米青贮是在玉米长到灌浆期后,水分含量在65%~75%时,将全株玉米收割切碎,然后及时窖藏,发酵成饲料。成品饲料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易于消化,是奶牛的最佳饲料。消化率可提高12. 4%,泌乳量增加10%~15%,乳脂率提高10%~15%,牛奶的产量和品质大幅提高。可提高肉牛产量10%以上。专用青贮玉米采用密植方式,每亩(667m2)为6000~8000株,植株高大,果穗大,含糖量高,产量每亩可达5~6吨,收益可达1000元以上,远远高于常规种植玉米。另外,全株玉米青贮可提高秸秆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2012年双城市长产村种植800亩玉米,玉米穗为白色粘玉米,全部订单销售给瑞德农业公司,玉米秸秆现场粉碎。玉米穗(穗长大于18cm)每穗0.6元,亩收获穗数3500穗,平均亩产秸秆3. 5t,每吨300元。每亩玉米两项收入3150元。

1 应用现状

玉米收获机械化是在玉米成熟时,根据种植方式、农艺要求,用机械来完成对玉米的茎秆切割、摘穗、剥皮、脱粒、秸秆处理等生产环节的作业技术。我国大部分地区,玉米收获时的籽粒含水率一般在25%—35%,不宜直接脱粒。一些地方由于秸秆青贮的需要,在果穗蜡熟期就要收割,此时含水率较大,更不允许使用机械脱粒,所以一般采取两步收获的方法:摘穗后直接收集带苞皮或剥皮的玉米果穗,然后将玉米果穗在地里或场上凉晒风干后脱粒。根据我国现有玉米收获机械状况可将玉米机械化收获分为以下几种:联合收获、半机械化收获、用谷物联合收获机换装玉米割台。

玉米收获机械化是我国农业机械化生产中的一个新的发展热点,特别是2004年,一些新机型的面市缓解了我国急需性能稳定、机械化程度高、经济实用的玉米机械收获焦虑局面,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玉米收获机的市场潜力巨大。目前,我国约有20多种机型、60多个型号的玉米收获机械。以2004年为分界线,可将我国玉米收割机划分为两大类:①机械满足农艺型玉米收获机。我国玉米种植的农艺差别较大,突出的问题是行距不统一,多行玉米收获机对行收获问题突出,设计上围绕农艺要求,在行距上下功夫,这时生产的机器以国外机械为样板,结合我国实际进行了一些改进()。②全幅不对行玉米收获机械。这类机械解决了多年困扰玉米联合收获经济效益低下、机械型号繁杂、机械设计区域限制性较强等瓶颈的大问题。

2 正确使用

按产品使用说明书操作。动力按机器要求配备,动力过大容易损坏机件,过小机器不能正常工作。机器投入使用前一定要对操作者进行培训,以熟悉机器的性能及安全操作规程,要进行试割,并对机器进行调整和保养,然后才能正式使用。

正确理解进口机器标示的生产率。有的产品是以单位时间和千克标示,还有用行走速度标示。由于青贮收割机不仅切割同时还要粉碎,而粉碎部分的工作效率直接影响整个机器的工作效率,有人错误认为外国机器马力大,于是就超极限的使用,这不但会过早损坏机器,还会耽误黄金收割期,这对服务对象和经营者都不利。所以要按田间的实际产量和机器给定的生产率来确定机器的行走速度。对作业地块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收割作业前,首先要平整地块中所有的田埂,使其高度不超过lOcm,以免发生收割机的割刀和护刃器损坏,要捡拾地表的铁丝、铁块及其他硬物,以免损坏机器的粉碎部件。

种植适合青贮的多穗玉米品种。这种玉米产量高,易收割。虽然S704产量高,但分蘖少,秆子粗,不易收割。由于青贮玉米播种时间比较集中,收获时间也很集中,如果机器配备不能满足作业峰值期的需求,则后期收割的玉米只能是黄贮,这很不划算。因此,要求青贮玉米播种时间适当错开,以便拉长收割期。还要按青贮玉米收割作业的峰值工作量配备机器,一般按正常作业的30%增大配备量。

搞好青贮玉米收割的组织工作。从了解到的情况看,进口机器使用效率不十分满意的主要原因是生产组织不当。一是农户种植面积小,机械作业的空闲时间大于纯作业时间,机器转弯和空行多,等拉运车的时间长,机器利用率低;二是操作者仓促上阵,没有进行培训,对进口机器性能不了解,操作失误造成人为故障多;三是销售商急于抢占市场,摊子铺得很大,战线拉得长,售后服务工作跟不上。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玉米 脱粒 收获机械 饲料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08-01/hq_54545.html

  • 玉米小斑病分布
  • 玉米小斑病
  • 玉米大斑病分布
  • 玉米螟
  • 玉米螟1
  • 玉米螟2
  • 玉米螟3
  • 玉米蚜
  • 玉米大斑病
  • 玉米小斑病
  •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