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国
(吉林省前郭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138000)
佝偻病是幼畜由于机体内缺乏维生素D、钙和磷,或钙、磷比例不平衡所导致的骨营养不良性代谢病。临床上常以消化紊乱、异食癖、骨骼变形及跛行为特征。病理特征是成骨细胞钙化作用不足、持久性软骨肥大与骨骺增大的暂时钙化作用不全。本病常见于犊牛、羔羊、仔猪、幼犬、幼狐、幼貉、幼禽亦可发生。
1 病因分析
先天性病因由于妊娠母体内矿物质和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致使幼畜出生后即表现出骨钙化不良的症状。
原发性病因主要见于维生素D缺乏和钙、磷缺乏或比例失调。
维生素D的不足和缺乏是引起佝偻病的主要原因。幼龄动物体内维生素的主要来源于母乳、母乳或代乳中维生素D不足;或禽类产蛋期维生素D缺乏,种蛋内维生素D含量减少,可引起后天性维生素D缺乏,导致佝偻病。
断乳后维生素D主要来源于饲料,若饲料中维生素D供给不足,即使饲料中钙、磷含量充足,也会导致钙、磷吸收障碍,发生佝偻病。
日粮中钙磷缺乏或者钙磷比例不当也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日粮中比例为(1~2):1时钙磷的吸收最佳,否则会引起吸收障碍,发生佝偻病。
继发性病因是指幼畜虽然能够摄食到足够的维生素D、钙和磷,但机体吸收不良,维生素D、钙和磷没能被利用。患有长期腹泻性疾病时,可引起钙、磷和维生素D吸收障碍。饲料中蛋白质、微量元素铜、锰的不足或钡、草酸、植酸的过量,以及某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旁腺疾病等,也会影响机体对钙、磷和维生素D的吸收和利用,导致佝偻病发生。
2 临床症状
2.1 先天性佝偻病
动物出生后即出现不同程度的衰弱,数天后仍不能自行站立,辅助站立时,背腰拱起,四肢弯曲不能伸直,多向一侧扭转,躺卧时也呈不自然姿势。
2.2 后天性佝偻病
患病动物精神沉郁,消化不良,异嗜,喜卧,不愿站立或运动。站立时四肢频频交换负重,运动时步样强拘。发育停滞、消瘦,出牙期延长,齿形不规则,齿面易磨损不整。间或伴发咳嗽、腹泻、呼吸困难。严重的病例可发生贫血。
骨骼变形,四肢骨骼弯曲,呈内弧或外弧肢势。头骨、鼻骨肿胀。硬腭凸出,口裂常闭合不全。脊柱骨上凸、下凹或左右弯曲。腕、膝、跗关节的骨骼呈坚硬无痛的肿胀。肋骨扁平,胸廓狭窄,胸骨呈舟状突起而呈鸡胸样,肋骨和肋软骨结合部呈串珠状肿胀。
在禽类,幼禽腿无力,喙与爪变软、易弯曲。采食困难(),走路不稳,常以飞节着地,呈蹲状休息,骨骼变软肿胀。生长缓慢或停滞,有的发生腹泻。
血液检测出现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明显升高、但血清钙、磷水平则视致病因子而定的情况,如由于磷或维生素D缺乏,则血清无机磷水平可在正常低限时的每100mL中含有3mg水平以下,血清钙水平往往在最后阶段才会降低。X线检查发现,骨质密度降低,长骨末端呈现羊毛状外观,外形上骨的末端凹。剖检主要病变在骨骼,长骨变形、骨端肥大、骨质变软和直径变粗,关节肿大,肋骨与肋软骨结合处肿胀(串珠样肿)。
3 防治措施
原则是加强护理、消除病因,促进钙、磷吸收与沉积。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舍内干燥温暖,光线充足,通风良好。保持适当的运动和充足的阳光照射,给予易消化的富含营养的饲料。
调整日粮组成供应足够的维生素D和矿物质,注意钙、磷比例,控制在1~2∶1。
调整胃肠机能,给予助消化药和健胃药,对症治疗。有效的治疗药物是维生素D制剂,例如鱼肝油、浓缩维生素D油、维丁胶性钙等。先天性佝偻病患畜,从出生后第一天起,即用维生素D3液7~10万IU,皮下或肌肉注射,每2~3天用1次,重复注射3~4次,至四肢症状好转时为止。
应用钙剂,如碳酸钙、乳酸钙内服,葡萄糖氯化钙注射液静脉注射,10%氯化钙注射液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静脉注射。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08-01/hq_54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