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养殖场消毒的药物种类、程序及注意事项


胡志军 (河北省卢龙县陈官屯动物防疫站 066400)

消毒是指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杀灭或清除外环境中各种病原微生物,一般以杀灭或清除率达到90%为合格。消毒的方法包括机械消毒法,物理消毒法,焚烧消毒煮沸消毒,喷洒消毒法,熏蒸消毒法,浸洗消毒法,浸泡消毒法,坑(堆)发酵法,沼气池发酵法等。

1 种类

常用消毒药物有碘制剂、氯制剂、氢氧化钠、高锰酸钾、甲酚皂液、龙胆紫、甲醛、复合酚、酒精、碘酊、碘伏、苯扎溴铵等,按其不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1 强碱类

此类消毒药临床上常用的有氢氧化钠、生石灰及草木灰等。消毒原理为直接或间接以碱性物质破坏病原的蛋白质和核酸,扰乱其正常代谢。

氢氧化钠,极具腐蚀性,不宜对纺织品和金属制品进行消毒,使用时要严格注意浓度,消毒后一定要用清水进行清洗,以免烧伤畜禽的蹄部或皮肤。可配成1%~3%浓度溶液喷洒消毒。用热水配制或在溶液中加入5%~10%的食盐,可提高消毒效果。

草木灰,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钾,通常在雨水淋湿之后,能够渗透到地面。农村常用于对畜禽圈舍声地的消毒,既可做到清洁场地,又能有效地杀灭病原菌,既经济又实惠,缺点是对病毒效果不佳,一般应配成20%~30%的溶液。

生石灰,常配成10%~20%的水溶液对畜禽饲养场的地板或墙壁进行消毒生产实践中常用在掩埋病死畜禽时先撒上生石灰粉,再盖上泥土,能够有效地杀死病原微生物。

1.2 强氧化性

常用的有过氧乙酸、高猛酸钾等,多用于细菌、芽孢和真菌的杀灭。

过氧乙酸,0.2%~0.5%的溶液多用于畜禽栏舍、饲槽、用具、车辆、地面及墙壁的喷雾消毒。带畜消毒时应做到现配现用。

高猛酸钾,是一种强氧化剂,遇到有机物即起氧化作用。因此,不仅可以消毒,又可以除臭,低浓度时还有收敛作用,生产实践中配成0.05%~0.10%的水溶液。

1.3 阳离子表面活化剂消毒药

目前主要是“新洁尔灭”(苯扎溴铵)。既有清洁作用,又有抗菌消毒性,但价格较高。0.1%溶液用于器械用具的消毒,0.5%~1.0%溶液用于手术的局部消毒。但要避免与阴离子活性剂如肥皂等共用,否则会降低消毒的效果。

1.4 有机氯类

临床上常用的有“消特灵”(二氯异氰尿酸钠)、“漂白粉”(次氯酸钙)等。此类消毒药主要对细菌、芽孢、病毒及真菌作用强,不足之处是药效持续时间较短,药物不易久存。多用于畜禽栏舍、栏槽及车辆等的消毒。

1.5 复合酚类

常用的有杜灭芬等,此类消毒除可以杀灭细菌、病毒和霉菌外,对多种寄生虫卵也有杀灭作用。主要用于畜禽栏舍、设备器械、场地的消毒,杀菌作用强。要注意不能与碱性药物或其他消毒经混合使用。

1.6 双链季胺酸盐类

癸甲溴铵,是一类新型的消毒药,()具有性质稳定、安全性好、无刺激性又无腐蚀性等特点。该药以主动吸附、快速渗透和阻塞呼吸来杀灭病毒,细菌、霉菌、真菌及藻类致病微生物,在指定使用浓度下,对人畜安全可靠,无毒无刺激不产生抗药性,并且在水质硬度较高的条件下,消毒效果也不会减弱。适合于饲养场地、栏舍、用具、饮水器、孵化机及种蛋的消毒。

2 程序

环境及工具消毒。平时应做好场区环境卫生工作,每月用3%~5%氢氧化钠溶液、癸甲溴铵消毒液(稀释1 000倍)等消毒4~5次,家畜繁殖期间最好每天消毒1次。清洁圈舍四周,向墙面和地面喷洒杀虫剂消灭昆虫。在鼠洞和老鼠出没的地方投放灭鼠药灭鼠。

畜禽养殖场主要通道必须设置消毒池,消毒液可用消毒时间长的复合酚消毒剂或3%~5%氢氧化钠溶液,每星期更换2~3次。在每栋圈舍的门前设置脚踏消毒池(长60厘长、宽40厘米、深8厘米)。

圈舍消毒。圈舍的全面消毒包括圈舍排空、清扫、洗净、消毒、干燥、再消毒、再干燥、进畜前几天最后消毒等。在畜禽出栏后,先用3%~5%氢氧化钠溶液或常规消毒液喷酒消毒1次,如果有寄生虫须加用杀虫剂。移出设备(喂料器、饮水器等),经过清扫后,用高压水枪由上到下、由内到外冲洗干净。圈舍经彻底洗净干燥,再经过必要的检修维护后,即可进行消毒。24小时后用高压水枪冲洗,干燥后再用“百毒杀”(癸甲溴铵)或菌毒敌(主要成分为复合酚、冰醋酸)喷雾消毒1次。在完成所有清洁和消毒步骤后,保持不少于2星期的空舍时间。进幼畜前5~6天对圈舍地面、墙壁用2%氢氧化钠溶液彻底喷洒,24小时后用清水冲刷干净,再用常规消毒液进行喷雾消毒。如果进雏,还应在2天前把舍温提高到33℃以上,相对湿度保持65%~70%。进雏前1天将禽舍温度升高到38℃,保持14小时以上,并用3%~5%氢氧化钠溶液擦地,有利于杀灭衣原体、支原体及病毒。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病毒 细菌 喷雾 消毒剂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