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工作是疾病综合防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消毒,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才能减少或避免传染病的发生。目前,很多养禽场(户)消毒意识很强,消毒工作天天都在进行,但是能够真正做到科学消毒的并不是很多,往往只是跟从和模仿,消毒的效果并不理想。搞好科学消毒灭源工作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 选择合适的消毒药品
消毒的效果与使用的消毒剂有直接关系,许多消毒剂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如广泛使用的季铵盐类消毒剂虽然有很强的杀菌能力,但对病毒的杀灭能力很弱。目前除传统使用的消毒药外,新型消毒药大量面市,商品名称更是五花八门,许多养禽场由于不清楚什么消毒剂能杀灭什么样的病原,往往在选择时只看商品说明,而不看消毒剂的主要成分,很容易被夸大的商品说明误导。因此,在选用消毒药时一定要看清楚其主要成分。常用化学消毒剂的性能见下表:
各个养禽场应本着“高效、经济和人禽无害”的原则并结合自场和周边疫病流行情况,选择适合的消毒剂。另外,长期使用单一消毒剂,细菌、病毒等病原易产生耐药性,各个养禽场最好选几种不同类型的消毒剂定期轮换使用,以达到良好的消毒效果。
2. 消毒前认真搞好环境卫生
养禽场往往存在大量的有机物,其中藏匿着大量病原微生物,会消耗或中和消毒剂的有效成分,严重降低消毒剂的作用,彻底清除这些有机物是有效消毒的前提。因此,养禽场在全面消毒前一定要将需要消毒的环境或物品清理干净,对所有的圈舍、周围环境等先进行一次大清扫,并将清扫的粪便、饲料粉渣、()污物堆积后用泥土封好发酵。堆封表面可用2%氢氧化钠溶液喷洒消毒。
3. 掌握科学的消毒方法
①抓好消毒管理。科学合理的消毒管理,是消毒灭源的保证,养禽场应根据自场情况制定消毒制度并严格执行。
②做好禽舍消毒。在搞好禽舍环境卫生的基础上,对禽舍全面消毒。空置禽舍可先用消毒药对圈舍地面、墙壁进行喷洒或涂刷,再用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熏蒸消毒。带禽消毒时,可用通风、辐射等方法减少或杀灭舍内空气中的微生物。
③搞好环境消毒。禽舍的周围环境消毒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禽的健康和公共卫生。要做好周围环境消毒:首先,场四周应设围墙或栅栏与外界隔离开。生产区出入口要设消毒池,池内灌满消毒液,并经常更换,深度为25~30厘米,铺上消毒垫以供消毒鞋底并经常保持湿润状态。其次,养禽场使用的料槽、运输车辆等所有器具均要消毒,场内物品要根据使用情况适时消毒,运输工具在出入场前要逐一消毒。再次,由于堆粪场是细菌、病毒、寄生虫易滋生的地方,所以粪便要及时清理并做好消毒处理工作。最后,为了避免传播病原,养禽场管理和饲养人员除了定期进行体检外,还要搞好个人卫生,在生产前后要勤洗手、勤消毒,养成每次进入养禽场之前更衣、换鞋并进行消毒的习惯,进入养禽场生产区要做到各司其职、不乱串岗。
4. 正确使用消毒剂
①消毒剂浓度要合理。消毒浓度是决定消毒剂杀菌(毒)力的首要因素,但不是惟一因素,也不是浓度越高越好,如浓度96%以上酒精不如70%酒精的杀菌效果好。实际生产中,要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和消毒目的选择不同的消毒剂和消毒浓度。如圈舍环境消毒时可用1∶400百毒杀溶液喷雾,浓度低则达不到消毒效果,而进行消化道消毒时则要用1∶10000百毒杀溶液,否则会损伤动物机体。
②消毒剂量要得当。有时虽然消毒浓度够了,但在使用时常常忽视消毒药的用量。如果使用的剂量不够,就存在消毒的盲区,消毒效力就不均匀,只能是不完全的消毒。所以,在保证消毒浓度合理的同时,还应充分地润湿被消毒的物体,这样才能保证消毒效果。
③消毒频率要合理。在正常生产状态下,养禽场环境以3~5天消毒1次为宜,而在发病或受疫病威胁时,则须每天消毒。如果消毒次数和消毒强度不够,不能有效减少和控制饲养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就有可能暴发疫病。
④消毒环境湿度要适宜。不同的消毒方法对环境湿度要求不同,如紫外线在相对湿度60%以下时杀菌力较强,相对湿度升为80%~90%时杀菌力会下降30%~40%,这是因为相对湿度增高会影响紫外线的穿透力;利用甲醛、过氧乙酸进行熏蒸消毒时,要求环境湿度在60%~80%,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消毒效果,甚至导致消毒失败。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08-01/hq_54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