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芳 (山东省招远市畜牧兽医局 265400)
1 发展阶段
传染病的发展是连续不断的过程,但为了便于研究和学习把传染病分为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和转归期四个发展阶段。
潜伏期是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起,直到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但同一种传染病的潜伏期大致有一个范围。多数传染病在潜伏期不向外排出病原体,但少数传染病可以排出病原体,如狂犬病、猪瘟等。
前躯期是病畜临诊症状开始表现出来,但该病的特征症状仍未明显表现出来的时期。前躯期一般较短,一般持续数小时至1~2天,病畜主要表现一般性全身症状,如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沉郁等。
明显(发病)期是病畜表现特征性症状的时期,是疾病发展的高峰阶段。
转归期是明显期过后到疾病结束这段时期。如病原体致病性增强,动物机体抵抗力减退,则动物以死亡为转归,如相反则动物以康复为转归。在疾病结束后一定时间内,康复动物体还有带毒、排毒现象存在。
2 基本环节
家畜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是指传染病在畜群中发生发展的过程,或者是传染病从个体感染、发病发展到群体发病的过程。传染病要在畜群中流行,应具备三个相互连接的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群,通称为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只有这三个基本环节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时,传染病才能流行。去除某一个环节或切断三者之间的联系可防止传染病流行。
2.1 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有某种传染病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即受感染的动物,包括病畜和带毒动物。
病畜是主要的传染源,不同病期的病畜,其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也不相同。症状明显期和前躯期的病畜能排出大量毒力较强的病原体,其传染源作用很大。潜伏期和恢复期病畜的排毒情况随病种而异,其流行病学意义在病原携带者中述及。把病畜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只有在传染期病畜才能作为传染源。
病原携带者是指外表无症状但携带病原体的动物。随携带病原体的不同可称为带菌者、带毒者、带虫者等。
病原携带者排出的病原体的数量和毒力不及有症状的病畜,但因缺乏症状而不易被发现,有时可成为引发新疫情的主要传染源。因此,研究各种传染病有何种形式的病原携带状态对控制传染源,预防传染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病原携带者分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和健康病原携带者三类。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从感染后到出现症状这段时期的动物只有能排出病原体才能发挥传染源作用。大多数传染病此阶段不能排出病原体,少数传染病此时可以排出病原体,如狂犬病、口蹄疫、猪瘟等。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指临床症状消失后体内仍携带病原体的动物。很多传染病此时已不向外排出病原体,或排出的病原体数量很少,毒力很弱,传染性很弱甚至消失,但有些传染病此时仍能排出具有感染性的病原体,如布鲁氏菌病、猪气喘病等。
健康病原携带者指未患某种传染病但体内携带该传染病病原体的动物,一般是隐性感染动物,病原多是条件病原微生物。这些病原体经常隐居在动物体内的某个局部,并不生长繁殖,一旦机体抵抗力降低,便趁虚而入,大量增殖,毒力增强,并向外排出,发挥传染源的作用,如巴氏杆菌等。
2.2 传播途径
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过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可分为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两种方式。
直接接触传播指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由传染源直接传给易感动物的传播方式。直接接触传播主要是家畜经交配、舐咬等方式传播,以直接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传染病为数不多,在家畜中最为典型的是狂犬病,这种传染病的流行特点是接连发生,不易广泛流行。
间接接触传播指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传播媒介即病原体从传染源传给易感动物所经过的外界环境因素。传播媒介如果是无生命的物体称媒介物,如果是活的生物称媒介者。
大多数传染病主要经间接接触传播,同时也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两种方式都能传播的传染病称为接触性传染病。间接接触一般通过如下几种途径传播,如经空气、污染的饲料、饮水、土壤和某些节肢动物等。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08-01/hq_53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