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为什么互联网+农业的主体不是互联网


  互联网+的大潮席卷中国,在我的工作中,近几个月各涉农企业集团老总、企业家、合作社理事长、农场主等朋友一直都在问怎么做互联网农业,摩拳擦掌,都打算大的投入和建设。对此,我们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我发现各企业家对“互联网+”存在几方面误区:

  1、开了个网店和建了个网站就认为是在做电子商务、建了微博微信就认为是在做网络推广、外包了相关运营和服务就认为已经和互联网搭上关系,未来肯定万无一失,认为搭建一个网站或设立一个公众号就是进行了互联网转型。

  2、企业面临的各种困难,只要“互联网+”了,就能得到有效解决。

  3、“互联网+”是无所不能的,销售会好,产品会热卖,投入变小,资金回笼快等等。

  4、互联网是用来销售的最有效渠道。

  ……

  这些都是对“互联网加”的误解。

  我认为:“互联网+”是企业实现转变和实现信息化的一种解决途径,是基础是办法,但不是保证。能够保证企业在未来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下存活和发展的是企业的自有核心竞争力——产品。

  上网叫个外卖、上网买件衣服或者上网叫车就是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将农产品挂到网上,将农业的生产用上探头操控,就是在“见证”“互联网+”的落地;一味的强调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对“互联网+”的重要推动作用,进而强调线上的应用程序及产品的功能如何强大。其实,这些案例仅仅是“互联网+”冰山一角,这些应用实践仅仅是互联网的部分代表,不全面,也不具备代表性。而对于“互联网+”,应该是产业互联网,应该朝向“互联网+”更深的内涵和意义。

  针对这些,我想说以下几点,希望能够对各位读者朋友有借鉴作用,另外,不完善的地方,还望大家能够指出和交流探讨。

  一、市场的主体必定是产品,将来也还是产品,只有产品质量过硬的企业,他们的互联网道路才能越走越宽。

  河北有家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他们看到“互联网+”的未来发展,大力建设网店和网站,并且建了微博、微信公共平台做网络推广、外包了相关运营和服务。但是他们的竹柳、苗木、蔬菜还是没有得到很起色的销售,为什么呢?

  笔者认为:1、投资过于盲目乐观,没有了解产品的情况就急于上马。2、销售不好,不是赶紧的转型或者延伸自身产业链,形成自己企业产品特色,进入市场竞争。3、盲目,没有农业的整体规划思维和计划,没有主见人云亦云。

  针对他的这些问题,我们分析了市场需求,市场供给,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团队短板,通过这些,根据主次轻重,规划了未来的企业发展蓝图,这时候企业老板才恍然大悟自己的失误。

  而另一个邢台的绿岭果业有限公司做的就非常棒。他们依托核桃种植,大力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的产品,研发了烤核桃、不含添加剂的核桃乳、蛋白片、分心木茶等。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他们需要互联网的帮助,将其作为基础建设,全国的宣传、推广、互联网思维运用,达到很好效果。

  从上可以看出,产品的好坏、市场的把控定位是最重要的一环,“互联网+”的主要核心是产品或者说+的产业。

  二、科技技术的发展,通讯技术的推广,尖端技术的差距越来越严重,普通技术之间产品分别越来越不明显,必将是最终服务的战斗。

  随着科技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只有高尖端科技方面各企业还存在巨大差距,普通企业间产品之间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小。这就让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方面的市场竞争力缩水,在质量、价格方面的竞争越发激烈,造成利润空间缩小,企业生存步履维艰。

  现在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在上述情况出现后缓慢转变,现在有越来越快的趋势——对服务及服务环境的软性需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企业跟上解决日益突出的市场价值,提高企业自身的服务水平和软性服务环境。

  体现在互联网方面就是定位好客户的软性需求,通过培养客户的带入感、体验、参与性,增加客户的归属感促进二次及以上消费。

  三、实体经济企业是“互联网+”主载体

  互联网从业企业最近特别的活跃,但是我们应该发现,他们是社会背景大环境下的一种需求,是企业对他们的需求,但是“互联网+”他们不是主体。,若要发展“互联网+”,来自实体经济的企业才是主体,只有实体经济的企业拥抱“互联网+”,才能激活传统产业的创新能力,实现转型升级,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核桃 定位 蔬菜 核心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