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草种质资源是发展草业、实现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筛选、培育优良牧草品种和生态用草的基本材料和基因源,对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治理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牧草种质资源包括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两大类可更新的重要植物资源。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天然草地过度利用,导致草原“三化”现象日趋严重,草地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使许多重要牧草品种或生态型正面临绝境或已经从自然界中消失。针对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草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诸多领域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各类牧草资源提出的迫切需要,必须加强牧草种质资源搜集、整理、鉴定、评价与入库保存等基础性工作。
(一)种质资源的概念
在遗传育种领域内,把一切具有一定种质或基因的生物类群统称为种质资源,包括各种品种、生态类型、近缘种、亲缘种和野生种的植株、种子、无性繁殖器官、花粉甚至单个细胞。因此,只要具有该物种或品种全套遗传物质,并能繁殖、传递给下一代的一切生物体,均可称为种质。
(二)牧草种质资源的类别
根据材料的来源不同,牧草种质资源通常可以分为野生种质资源、本地种质资源、外地种质资源和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
1.野生种质资源 野生种质资源是在某一地区自然条件下, 由于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野生植物类群,因此它具有一般栽培品种所没有的抗逆性;而且,野生种质资源常常携带着抗虫、抗病、抗旱、抗寒、耐盐碱等优良基因,同时野生种质资源常带有一些不良的野生性状和特性,如落粒性强、种子休眠期长、硬实率高、裂荚、种子发芽率低、产量低,这些不良性状和特性常给牧草栽培和育种带来困难。野生种质资源的利用,一方面可驯化、筛选,转化为栽培牧草;另一方面以野生种质资源为亲本,与需要改良的栽培品种杂交,进行品种改良。
2.本地种质资源 本地种质资源主要来源于当地的地方品种和适应当地推广的其他牧草品种。地方品种是指在当地条件下,当地农牧民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人工选择以及自然选择形成的类型和品种,对本地区的自然条件、环境以及栽培利用方式具有最大的适应性。地方品种必须是在当地栽培历史较长,时间一般在30年以上、具有较强适应性的类型。通常认为,地方品种是一个混杂的群体品种,一致性相对较差,群体内个体遗传类型丰富。地方品种虽然有很多优点,但在某些方面(产量低、混杂、易倒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技术水平的要求。在育种时,需要与外来的优良品种杂交,以得到既能适应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又具有外来品种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3.外地种质资源 外地种质资源是从国外和国内其他各地收集来的种、品种或类型。外地种质资源反映着气候和土壤等生态条件的多样性,具有多样化的生物学性状和优良的农艺性状,如丰产性、抗病虫性等。外地种质资源虽然有不少优点,但引入新环境后也表现出一些缺点,尤其对本地条件的适应性差。所以,可以将外地种质资源与当地品种进行杂交,取长补短,达到培育出更为理想品种的目的。
4.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 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是指经过人工杂交获得的杂交组合、人工诱变获得的变异材料、植物组织培育、原生质体培育与融合及转基因的工程植株。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携带有较好的基因和遗传材料,这些材料还须经过一系列的育种过程,才能培育成新的品种。
(三)牧草种质资源的搜集
牧草种质资源的搜集是指搜集含有遗传功能单位的任何牧草株体遗传材料,如牧草种子、胚、枝条、DNA等材料。通常搜集的主要是牧草种子,有时也采集枝条。
1.确定搜集的具体方案 在搜集野生牧草种质资源时,应先根据搜集的目的和影响野生牧草发生变异的因素正确制订搜集的具体方案。在实际搜集过程中,应参照要搜集地区牧草分布特征、 种子的成熟时间和重点搜集的对象正确制订搜集路线和适宜时期。
2.搜集材料的样本数与搜集方法 每份材料搜集的样本数以能代表总体的样本数为准,即有效样本。自花授粉牧草群体内变异较小,其有效样本较小,一般少于50个单株。因此,应尽量在大范围内多点采集种子,然后混合在一起。也可以采取单株采种。 异花授粉牧草个体间变异较大,要搜集足够数量的单株才能保证群体遗传组成的不变,因此有效样本应为50,100个单株。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07-22/hq_44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