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稻瘟病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
一、为害症状
稻瘟病在水稻的各生育期,各个部位均可发生。根据其发病时期和发病部位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等,其中以叶瘟发生最为普遍,而穗颈瘟为害最为严重。
1.苗瘟:发生于秧苗3叶期前,主要由种子带菌引起,病苗基部变黑褐色,上部呈黄褐色或淡红褐色而枯死。潮湿时病苗表面常有灰绿色霉层。
2.叶瘟:秧苗自3叶期至穗期均可发生,病斑的类型、形状、色泽等因天气、品种和病斑年龄而有所不同,可分为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和褐点型四种,其中以前两种危害最重要。慢性型病斑,呈菱形或纺锤形,一般长1-1.5 cm、宽0.3-0.5 cm,红褐色至灰白色,两端有坏死线。急性型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暗绿色,病斑背面密生灰色霉层。急性病斑的出现可视为田间病害大流行的先兆。白斑型病斑白色或灰白色,呈圆型或不规则圆型,这种病斑不常见,多在阴雨天后天气放晴或干旱秧苗缺水时会发生。
3.节瘟:多发生于穗以下的第1、2节位上,黑色,病节干缩凹陷,易折断。潮湿时生灰色霉状物。
4.穗颈瘟:发生在穗颈部及枝梗上,穗颈和枝梗感病后病斑初期为暗褐色,后变黑褐色,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灰色霉层,发病早而重的穗子枯死呈白穗,发病晚的穗子,枇谷多、米质差、产量下降。
5.谷粒瘟:发生在谷壳和护颍上,发病早的病斑呈现椭圆形,灰白色,谷粒成熟后病斑不明显,发病迟的病斑为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谷粒瘟是次年苗瘟的重要初侵染源。
二、传播及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入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适温高湿,有雨、雾、露存在条件下有利于发病。菌丝生长温限8-37℃,最适温度26-28℃。孢子形成温限10-35℃,以25-28℃最适,相对湿度90%以上。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小时。适宜温度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品种抗性因地区、季节、种植年限和生理小种不同而异。籼型品种一般优于粳型品种。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抗性表现也不同,秧苗4叶期、分蘖期和抽穗期易感病,圆秆期发病轻,同一器官或组织在组织幼嫩期发病重。穗期以始穗时抗病性弱。偏施过施氮肥有利发病。放水早或长期深灌根系发育差,抗病力弱发病重。
三、防治方法
1.大力推广优良高产抗病良种并注意品种合理配搭与适期更替;加强对病菌生理小种及品种抗性变化动态监测。
2.减少菌源,进行种子消毒。用20%三环唑1000倍液浸种24小时、并妥善处理田间遗留的病秆,尽量减少初侵染源。
3.搞好肥水等田间管理培育壮秧,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中期适当控氮制苗,后期看苗补肥。用水要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干湿交替”的原则。
4.加强测报,及时喷药防病。防治稻瘟病要以预防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原则,宜在破口期至抽穗始期和齐穗期亩用75%三环唑30克+40%稻瘟灵150毫升或亩用富士一号80毫升+75%丰登20克或亩用75%稻士可湿性粉剂20-25克。手动喷雾器兑水50公斤喷雾;机动喷雾器兑水15公斤喷雾。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品种 抗性 传播 稻瘟病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