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辽宁等地很多鸡场反映蛋鸡开产时间推迟且没有产蛋高峰期,或者勉强达到高峰又会出现突然产蛋下降。一般产蛋推迟1~2周,个别的推迟3~4周,高峰过后出现的产蛋下降幅度在10%~30%,高的可达到40%左右,这一现象严重影响蛋鸡生产的经济效益。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走访了六省一市的21个鸡场,发现开产推迟及产蛋下降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产推迟的原因及对策
(一)原因
1.体重控制
(1)6周龄体重不达标,均匀度差。许多养鸡户都犯有同样的错误,就是在育雏期只考虑饲养数量或者说只考虑育雏笼的利用而忽视了合理的饲养密度,这样就造成了部分小鸡争不到料和水,发育迟缓。育雏结束后体重不达标,均匀度极差,另外,有些雏鸡饲料质量低下也是造成雏鸡体重不达标的另一重要原因,结果是成活率高,合格率低。因此,笔者建议育雏期要有合理的密度,即第1周30~40只/平方米;第2周25~30只/平方米;第3周18~20只/平方米;第4~6周14~18只/平方米。
(2)育成期增重不匀,体重波动大,鸡群体质差;育成期要求每周抽样称重5%~10%(不低于50只鸡),以正确了解鸡群的体重情况,从而确定下周的饲料量。在确定下周的饲料量时,要注意以下儿方面:第一参照手册所给的喂料量,一般手册所给的喂料量只是参考,执行时要根据本场的情况(即饲料营养水平、鸡舍温度、喂料设备等)进行调整;第二考虑饲料滞后效应问题,就是我们在本周调节饲料后,3周后体重才表现出来;第三,不能减料。
(3)15周后过分限制体重大的鸡。蛋鸡育成期均匀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产蛋,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如果过分地追求均匀度,对生产也是不利的。笔者了解到,有些鸡场不注意育成期的均匀度,盲目给料,再加上饲养密度不合理造成均匀度极差。发现问题之后,又盲目地追求鸡群的均匀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经常分群、调鸡,并在分群后不给大鸡加料,个别鸡场发现饲养员私下减料以控制体重;对小鸡大量加料,以在短期内使鸡群体重一致。这样在15周前如体重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对产蛋影响不太大,15周后这样做会使体重较大的鸡因没有足够的营养而不能正常生产,同时体重较小的鸡因加料过快,虽然体重很快赶上了,但由于此期增加的大部分是脂肪,生殖系统来不及发育,也就不能适时开产,均匀度很高(90%以上),就是产蛋率不高。
(4)顺季开产的鸡,开产体重偏低。
2.光照
(1)光照时间(人工补光时间):我国地处北半球,自然光照最长的一天是夏至(6月21或22日),最短的一天是冬至(12月21或22日)。在9~12月份进鸡称"顺季",育成阶段处在日照逐渐增长的季节,这有利于鸡的性成熟,出现开产提前。在3~6月份进鸡称"逆季",育成阶段处在日照逐渐缩短的季节,对蛋鸡性成熟非常不利,特别是进入15周以后开始进入性成熟阶段,此期如果光照缩短,就会造成生殖系统发育迟缓,所以要求从15周开始补光以满足性成熟。
(2)光照强度:蛋鸡较为合适的光照强度是10勒克斯,但在夏季鸡舍向阳面,自然光照强度较高,靠窗1000勒克斯,中间400~600勒克斯。据国外专家介绍,鸡对不及白天光照强度1%的补光认为是黑暗,即白天1000勒克斯光照,晚上补充10勒克斯光照起不到刺激作用,所以靠阳面的鸡产蛋推迟,如果电压不足,光照强度只有5勒克斯,就基本没有产蛋高峰。
3.环境影响
(1)温度:蛋鸡生长、生产的理想温度为18~23℃,低于18℃鸡用于维持体温的饲料增加,低于13℃就会影响生长发育及产蛋。当鸡舍温度过低时,如不及时增加饲料喂量,就会造成相对的能量不足,从而延迟开产。到冬季有些养鸡户不增加取暖设施,靠鸡群产热来维持舍温是非常错误的。
(2)湿度与通风:蛋鸡要求0~4周龄相对湿度60%~70%,4周以后50%~60%。鸡舍湿度的高低与鸡舍温度及通风有关。当舍温一定时,通风量越大,排出舍外的水分越多,湿度下降;通风量一定时,舍温越高,空气中含水量高,从而排出舍外的水分越多,湿度下降。所以鸡舍温度过低或通风量不足(冬季每千克体重每小时需要1~5立方米的换气量)都会使舍内湿度升高,垫料潮湿,长期下去易发生球虫病或大肠杆菌等细菌性疾病,从而影响蛋鸡生长发育,推迟开产。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07-22/hq_40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