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种植技术 > 蔬菜种植技术 > 马铃薯种植技术

马铃薯主要病虫为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马铃薯主要病害有:马铃薯环腐病、马铃薯癌肿病、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早疫病、马铃薯黑胫病、马铃薯青枯病等。主要虫害有:马铃薯块茎蛾、二十八星瓢虫、地下害虫(地老虎、蛴螬、金针虫和蝼蛄等)。其中属全国检疫性有害生物有三种:马铃薯块茎蛾、马铃薯环腐病、马铃薯癌肿病。

    马铃薯主要病害

    马铃薯环腐病

    田间发病一般在开花期以后,初期症状为叶脉间褪绿,呈斑驳状,以后叶片边缘或全叶黄枯,并向上卷曲,发病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而后逐渐向上发展至全株。由于环境条件和品种抗病性的不同,植株症状也有很大差别,它可引起地上部茎叶萎蔫和枯斑,地下部块茎维管束发生环状腐烂。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复叶的顶上先发病,叶尖和叶缘呈绿色,叶肉为黄绿或灰绿色,具明显斑驳,叶尖变褐枯干,叶片向内纵卷,病茎部维管束变褐色。萎蔫型:从现蕾时发生,叶片自下而上萎蔫枯死,叶缘向叶面纵卷,呈失水状萎蔫,茎基部维管束变淡黄或黄褐色,植株提前枯死。

    块茎轻度感病,外部无明显症状,随着病势发展,皮色变暗,芽眼发黑枯死,也有表面龟裂,切开后可见维管束呈乳白色或黄褐色的环状部分,轻者用手挤压,流出乳黄色细菌黏液,重病薯块病部变黑褐色,生环状空洞,用手挤压薯皮与薯心易分离,常伴有腐生菌侵入。

    防治方法:

    应采取选用抗病品种、田间拔除病株与选用低毒农药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在苗期和成株期挖除病株,集中处理。田间发生病害可喷洒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或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或25%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50%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马铃薯癌肿病

    马铃薯地下茎基部、块茎、匍匐茎受害后,形成较大的甚至包围整个茎基部的畸形、粗糙、疏松的肿瘤,酷似花椰菜。幼薯则整个变成畸形,较大薯块则多在芽眼处形成畸形的癌瘤。高感品种在腋芽和茎间形成小癌瘤。癌瘤的数目、大小,因品种的感染性、感病的迟早、侵染点的多少和发病程度而异。癌肿初为白色,色亮,见光后渐为绿色,最后变褐至黑色,腐烂。高感品种茎、花梗、花萼、叶背可长出无柄、有主脉无分脉的丛生小叶。

    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划定疫区和保护区。严禁疫区种薯向外调运,病田的土壤及其上生长的植物也严禁外移;

    (2)选用抗病品种。品种间抗性差异大,我省的马铃薯“米粒”品种表现高抗,可因地制宜选用。

    (3)重病地不宜种马铃薯,一般病地应根据实际情况改种非茄科作物;

    (4)加强栽培管理,做到勤中耕施用净粪,增施磷钾肥,及时挖除病株集中烧毁;

    (5)必要时病地进行土壤消毒;

    (6)及早施药防治。坡度不大、水源不方便的田块于70%植株出苗至齐苗期,用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浇灌;在水源不方便的田块可于苗期、蕾期喷施20%三唑酮乳抽2000倍液,每次亩喷好的药液50~60升,有一定防治效果。

    马铃薯早疫病

    幼苗被害形成立枯,造成死苗。成株期以叶片发病普遍而重。叶片发病多先从下部叶片发病,向上部叶片发展。初时叶片上形成褪绿小斑点,后逐渐扩大形成大小不一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褐色至暗褐色,边缘多具有浅绿色或黄色晕环,病斑中部具有明显的同心突起轮纹。重时多个病斑可联合成不规则形大斑,造成叶片早枯。叶柄病斑椭圆形,深褐色至黑色,有轮纹。病斑大时引起叶片垂萎、枯死。茎部也易发病。茎部尤其是多在分枝处发病。病斑椭圆形、长梭形或不规则形,褐色至深褐色,稍下陷,轮纹不明显,表面生灰黑色霉状物。茎秆、枝条易从病斑处折枝断杈。果实发病多发生在果蒂附近,产生近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30毫米凹陷的病斑。病斑褐色至黑褐色,轮纹明显,上面布满黑色霉层。病斑部较硬,一般不腐烂,后期有时从病斑处开裂。马铃薯有时还能为害块茎,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暗色,略凹陷,边缘清晰的病斑。病部可深入皮下半厘米,薯肉变褐色,后期干腐。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马铃薯 品种 腐烂 苗期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