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种植技术 > 蔬菜种植技术 > 花椰菜种植技术

花椰菜黑腐病和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


    在闽南地区,花椰菜是秋冬季蔬菜种植的主栽品种,目前也是福建省的名优蔬菜品种。近年来,由于大面积种植,闽南地区花椰菜主产区的植株发病率越来越高,主要病害为黑腐病和菌核病,它们为害期长,严重年份发病率高达50%~60%,直接影响花椰菜的产量、品质及留种田种子的产量和质量,给花椰菜的生产、留种造成极大威胁。现将其发生与防治介绍如下。

    1 花椰菜黑腐病

    1.1 发病症状

    该病菌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为害花球。幼苗受害时,子叶呈水浸状并逐渐变褐枯萎,或蔓延至真叶,使叶片的叶脉呈长短不等的小条斑。成株期发病,病菌多从叶缘水孔和伤口处入侵,自叶缘开始向内形成“V”形黄褐色病斑,致病叶发黄,叶脉变黑,如病菌侵入茎部维管束,可引起植株萎蔫。花球受害,一般从花梗开始,颜色变成灰黑色,最后小花球呈灰黑色干腐状,失去食用价值。

    1.2 病因及发病规律

    该病属细菌性病害,由甘蓝黄单胞杆菌甘蓝致病亚种侵入引起,在花椰菜的幼苗期、成株期、结球期和留种期均可发病。病菌可在种子内或随未分解的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通过种子、昆虫、雨水和人为传播,从伤口或叶缘水孔侵入,随后进入维管束组织扩展而形成系统侵染。田间操作或虫害造成的伤口多有利于病菌侵入。

    该病菌生长发育适温为25~30℃,致死温度为51℃(10min),能耐干燥环境,病菌潜伏期较长。高温高湿有利病害发生,植株大多在莲座期或结球期开始出现症状,厦门地区于10月一般开始发病,主要为害叶片,发病率20%~60%,一般年份花球在田间较少出现病状。而留种地的植株发病率可达7%~45%,对留种造成较大损失。

    2 花椰菜菌核病

    2.1 发病症状

    该病主要为害茎基部、叶片、花球及种荚。当植株茎基部开始受害时,受害部的边缘先呈不明显的水浸状褐色不规则病斑,然后病组织慢慢软腐,生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并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至茎基部病斑环茎一周后,全株死亡。留种株先从茎基部叶片和叶柄发病,而后蔓延至茎部,茎部病斑由褐色变白色或灰白色,病茎皮层腐烂,干枯后病组织表面纤维破裂成乱麻状,茎内中空长出白色棉絮状的菌丝体和黑色鼠粪状菌核。花梗和种荚受害病部呈白色或湿腐状,内生黑色细小菌核,种子瘦瘪甚至不结籽,菌核可混杂在种子中传播。

    2.2 病因及发病规律

    该病属真菌性病害,由子囊菌亚门真菌核盘菌引起,在花椰菜各生长期均可发病。病菌主要以菌核留在土壤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夏或越冬,也可在留种株上越冬。萌发的菌核产生子囊盘,盘中的孢子成熟后弹射出来借气流传播,首先在弱的叶片及花瓣上侵染获取营养后,才有能力通过菌丝侵染为害,亦可由病健组织的接触通过菌丝体侵染。

    该病菌的菌核,萌发适温为5~20℃,以15℃最适宜,相对湿度要求在70%以上,菌丝不耐干燥,相对湿度70%以下发病轻,菌核50℃经5min致死,低温高湿有利该病害发生。厦门地区大多在1月发病,危害程度依当年气候、品种和栽培条件而有所不同,病株率3%~50%。在病株中,全株发病的种子绝收30%~50%,其余多是枝梗或种荚发病。

    3 防治方法

    花椰菜的黑腐病和菌核病均属侵染性病害,发病规律有其共同特点,防治时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辅。特别要注重农业防治,在选择药剂防治时,优选生物药剂,以减少环境的污染,并达到预防病害的发生。

    3.1 农业防治

    ①选用抗病品种 目前比较抗病的品种有农友系列、厦花系列、夏花6号等,通常杂交品种抗病性比常规品种要强。

    ②种子处理 播种前用10%盐水或10%~20%硫酸铵水漂除混杂在种子中的菌核,再用45%代森铵水剂300倍、或0.1%强氯精、或200mg/L农用链霉素液浸种20min,然后洗净晾干播种,或用种子重量0.4%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③合理轮作 与非十字花科的蔬菜实行轮作,有条件的地方还可进行水旱轮作,以减少土壤中的初侵染源。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种子 花椰菜 品种 侵染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